Tuesday, March 23, 2010

謝夫.碧克

趕得及?趕不及?

每一次放工後進行活動也是要趕餐死的。在地鐵站買了個包,但也沒有時間吃了。最終選擇了是慳家,到東涌坐免費穿梭巴,而不乘機場快線。

開場時間是20:15,我20:10到達穿梭巴站,有一個男人在等巴士。最終,他及我兩個人乘坐一部又大又漂亮的旅遊巴到Expo,Jeff Beck出場的時間大概是20:40吧。與其說少人,不如說一切都在預期之中。還好地,890蚊下層正位全滿了,690的也很好銷程,只是890上層坐位卻是空空如也。

如果按唐龍所言,Led Zeppelin如日中天時也自知在香港乏人問津,那麼今時今日的Jeff Beck在香港有這個入座率,已經是很不錯。提外話,Jimmy Page組Led Zeppelin的時候,本來是希望組一個Supergroup,主音以外,他與Jeff Beck兩支結他,再把The Who的rhythm section搶過來。

這當然成不了事。但當年,Jeff Beck、Jimmy Page也的確拉來了Keith Moon錄了一首Beck's Bolero。Bass手本來也預John Entwistle一分,但他來不了,於是急召John Paul Jones—後來的Zeppelin bass手頂上。其實,當時的Keith Moon也是偷走出來的,他是要喬裝才可走到錄音室,而且他只給Jeff Beck及Jimmy Page三小時,以確保他不會因失蹤太久而使Roadies找他,製造出麻煩。而事實,當Pete Townshend後知後覺Keith Moon曾經偷走出去跟Jeff Beck他們錄音,據Jeff Beck說,那時Pete望他都會有著如劍銳利的眼神。

不過,韓國的setlist沒有這首有名的Beck's Bolero,香港也沒有。

如果我跟你說我對Jeff Beck非常熟悉,那代表我在騙你。宣傳海報那個「結他之神」的宣傳句語就不如算了。神就留給Clapton去做好了,原因?因為這一幅相。



又或者,Jimi Hendrix早死,早死的人也比較易做神。也不是的話,還有一大票被受推崇的結他大師或metal shredder在排隊。不是說Jeff Beck技術不及任何人,但Jeff Beck走的路使他不會做神。

他低調,他不擁抱群眾,他不賣弄,他不開口唱歌,最重要是他還未死……

Jeff Beck一樣有一些極快的passage,但他沒有表演那種像玩雜耍般排出倒海地使出超凡技術的時刻。整個演出他都是音樂先行,旋律,groove,head banging beat,harmony,甚麼音樂元素也在他的結他及樂隊之中,Blues、Rock、Jazz、Funk、Classical的味道也可在整場show中嗅到。不過,有一段他用bottle neck點了好一段的natural harmonics,全場仍然是要拍爛手掌的。全場Beck的演出都是很tight,很結實,手指按弦的留放也是揮灑自如,彈出的音符由tone到pitch到dynamic都是操控之中。他的完全lead及vocal-alike的style,有著很強烈的表達能力,縱使沒有語言,情感一樣十足。

他們還有玩Sly and the family stones的I want to take you higher,女bass手、鼓手、keyboard都有唱,但Jeff Beck是用結他去mimic原曲中Larry Graham的低音vocal。我不暪你,聽了這一個live version,我又突然更喜歡這一首歌了。

還有,當他們開始彈Over the Rainbow時(不知那一首?綠野仙踪那一首。不知?"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way up high"...應該知那一首了吧),我不禁吐了一句:「竟然係呢首?」

談起Bass手,我本來是很期待來的是女神童Tal Wilkenfeld喇……但今天在office已先查到,2010 tour的line up沒有她了,取而代之的是跟Prince合作得最多的Rhonda Smith。Rhonda也有很多show off的機會。其中有一段很多mute notes的plucking,唔唔……不過要提的是Encore部份的Cause We've Ended as Lovers跟Tal不同的是,Rhonda當時是在彈upright bass,所以沒有了Tal那樣的Bass Solo,Solo都由Jeff Beck自己彈回。

$690,很抵啊。

噢,還有這些concert一般找是見名人真身的好機會。Kim及短成說入場時看到B哥及呂方,我們走的時候,則看到疑似飲左兩杯的Joey Tang。

很高興的一晚。

很有,短成還未付錢。

Wednesday, March 17, 2010

The Who's next sell out Tommy at Leeds with Quadrophenia - Tommy

Tommy(1969)

搖滾樂迷跟一般流行樂迷不同的地方,是他們相對重視一張唱片對音樂發展的影響力,多於它的銷量。我們有很多唱片大賣但到了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夠説出它們的名字。但有一些唱片銷情很差,但名字到今天仍然被傳頌下去,三不五時便會有偏執狂買下,以至唱片公司只要看到機會便又再版一次。要是能夠弄出這樣子的唱片,讓人談搖滾發展史不得不提你一下,這便是踏向殿堂級的第一步。

在於The Who來說,這一張唱片便是Tommy。事實上Tommy在誕生時,The Who正處一個瀕臨解散的時間。The Who Sell Out不怎麼能賣,Roger說當The Who Sell Out不再在銷售榜向上時爬時,他向British Record Buyer吐口水,因為這是The Who的終極唱片,但仍然不賣。連Pete Townshend自己非常有信心的single I Can See For Miles最高也只在銷售榜上排在第十名,他感到這是他所能寫到最好的流行曲(直到今天他仍然這樣認為),而這首歌亦沒有改變了些甚麼,他形容自己當時的想法是"We are fucked"。而樂隊中各人關係不睦(尤其是Roger與其他成員),Keith及John亦受到Jimmy Page的邀請加入New Yardbirds(亦即是後來的Led Zeppelin)……

Pete Townshend作為樂隊的創作靈魂,他認為拯救樂隊的責任應落在他身上,只有他能拯救這一隊樂隊。(多自大!) Pete Townshend在I Can See For Miles之後,在監製Kit Lambert指路之下,他開始嘗試去寫Opera。

最後的成品是Tommy。

"Listen to Tommy with a candle burning, and you'll see your entire future." 電影Almost Famous如是說。Tommy從故事到音樂元素都有很濃烈的宗教氣味,一大原因當然是因為當時的Pete Townshend深受著印度精神大師Meher Baba的影響。Tommy的結尾:"Listening to you, I get the music. Gazing at you, I get the heat. Following you, I climb the mountain. I get excitement at your feet." Pete Townshend是衝著Meher Baba而來,但樂迷(包括我在內)聽的時候卻是衝著The Who而去。聽說每當去到這一個結局,樂迷全都會自動起立,去感受台上的這一個四人組訪如先知地奏出台下每一個人的心聲。Pete說,當他發現每一次樂迷都會這樣做,他知道這是音樂的力量,是音樂驅使人作出這一種行為,而並非其他原因。

說起Meher Baba,稍稍有一點年資的日劇迷,應該都有看過悠長假期這一套日劇(我沒有)。當中那一塊大型廣告版上所寫的"Don't Worry, Be Happy"當年是不少人的口頭禪。它是一首歌,應該很多人都知道。而這一首歌,之所以叫"Don't Worry, Be Happy",其實是歌手Bobby McFerrin摘自Meher Baba的一句說話。

Tommy的影響力在於它對每一個人都著其特有意義。對Roger而言,Tommy使他脫變為一個搖滾樂的標誌Frontman,樂隊成員的關係中他感受到再次被接納;Pete的創作能力從此廣受認同;搖滾樂首次走進古典演出場地……The Who是第一隊在Metropolitan Opera House演出的樂隊;不同的搖滾樂手開始創作以故事為本的概念大碟;Tommy的銷情很好……Woodstock,Tommy賣得更火熱,Metrolpolitan Opera House,Tommy更是勢不可擋……對樂迷而言,每一個人都可以從Tommy得到一點意義……只要他稍稍有一點思考能力。

Tommy的成功,使The Who解除了解散的威脅。

我看過有一些搖滾樂史書認為Tommy很艱澀難懂。我卻認為Tommy本身就是很容易聽的一張唱片,它不是很有流行性的唱片,末必有很甜美的流行歌曲在其中,但音樂上它仍然是很易欣賞的Hard Rock,只要你會去用你的耳朵,你一定可以欣賞到Tommy在音樂上的精彩之處。所謂艱澀難懂,只不過是因為Tommy是一個很奇怪而又有宗教意味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欣賞及思考角度而已。



Overture,當然就是Overture喇,你可以聽到很多碟中其他歌曲的片段在裡面



雖然唱片中只有Pinball Wizard被認為有作為單曲的特質,但唱片中的高潮位置是這一首Go to the Mirror,本人很喜歡,不過如果抽出來作為單曲,歌曲內容不夠原整也是事實。

Tuesday, March 16, 2010

是但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別人夢醒,你變得一文不值。歇斯底里,還不如樓上看風景的人。

橋上的風景,窗子上的明月,又有誰人甘心來裝飾我的夢?

Saturday, March 13, 2010

The Who's next sell out Tommy at Leeds with Quadrophenia - The Who Sell Out

先只談這五張。唔,我的確只有這五張。也可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五張,也是發行時間連貫的五張,你大概可以說這五張唱片就是橫跨了The Who高峰的五張唱片。

不如按時序去談。

The Who Sell Out(1967)

The Who Sell Out問世的時間正處於一個流行樂潮流的開端,大碟開始比細碟更受重視。事實上,在此之前,在搖滾樂之中,大碟很少受到甚麼特別的重視。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是細碟的黃金年代,搖滾樂就是一堆3分50秒的歌。舉例的話,就像你不太能夠列出貓王的代表作大碟,但也能列出好一些貓王的名曲。簡單來說,那是一個細碟年代,而大碟卻開始抬頭。大碟相比起細碟,有更多空間去發揮想像力,有著更多的可能性。而The Who在這個大碟抬頭的年代,仍然是一隊細碟樂隊。

The Who sell out很明顯是一張有別於一般彷如「細碟合輯」的傳統大碟,是一張在歌曲之間有著主題及音樂連貫性的大碟,也就是所謂的概念大碟。

如果你是像我這一種年輕The Who樂迷,很大機會你會對之後的四張The Who耳熟能詳之後才去接觸這一張The Who Sell Out,那麼你應該會跟我一樣驚訝原來The Who也有如此溫柔婉約的一面。The Who在錄音室內,要比起現場演出要軟化了起碼五倍以上,即便是如此,從其他流行味道更重的作品中也少見如此溫柔甜美。

但它沒有失去你預期中The Who的特色。I Can See For Miles是Keith Moon在錄音室內的經典代表作,Armenia City In The Sky是最迷幻的The Who作品,Rael之中你更可以找到Tommy的聲音。當聽到「概念大碟」這個字眼,我們的腦部很容易就反射出下列眼字:「藝術」、「認真」、「艱澀」、「嚴肅」……而事實上這一張用電台廣告意念串連起來的The Who Sell Out表面上是「有趣」、「簡單」、「輕鬆」,人們說這就是所謂的「普普藝術」,Pop Art。Pete Townshend亦提過他在藝術學校學到,而有應用在The Who的音樂的,就要數The Who Sell Out這一次。表面上很有趣,在底層下卻是另一種味道。就舉Odorono為例,是一個多麼有趣的故事,但背後那一種難以言諭的悽慘,這也就反映出Pete Townshend,這一個在搖滾樂領頭在表演中打爛結他的「流氓」形象,背後所擁有的才華以及深沉性格(The Who早期的Pop Singles都有這一種表面輕鬆背後沉重的特色,就像Happy Jack、Pictures of Lily、I'm Boy等等)。

表面簡單的,可是也可能有著深刻的意義。表面故作嚴肅的,可能只不過是一個膚淺的人努力地裝有深度而己。原諒我,我對那些Progressive Rock,至今仍然是抱有戒心,就正如我喜歡跟自命有才華有品味的人保持距離一樣。



甜美可愛沉重的Odorono



Keith Moon的錄音室代表作I Can See For Miles,不少人認為這是史上第一首Heavy Metal

Monday, March 01, 2010

幾段情歌 一 之 紅




不經不覺已經快三年。

而且我已經放下了她很久。

其實當我技術有了一定進步之後,我已經想過要換畫。一來,是心癮。二來,她的咪(!)是有點問題的,聲音很小,也經不起拍線。每當我用力拍下去,便會有持續不斷的雜音,因此我在那個時候跟本不可能練習拍線,拍線是一種很基本的技巧,亦是懶有型必備的技巧。可能有人會知道,那個時候的我,甚至不知道甚麼聲音才是成功拍線所發的。

但,有時候彈著彈著,又會發覺她的聲音其實是挺好的,而且其實外型亦很不錯,就會有一種留戀的感覺。(事實,只用hkd$1900,是很不錯的質素)

「有時侯,有時侯,寧願選擇留戀不放手」

這就是本人性格上的一個大弱點,不喜歡改變,容易留戀不放。如果理智一點的話,一是已經積極修理,但既然已經更加值得一支更有質素的貝司,當然是立該去買一支新的啦……

「畢竟是第一支!」「畢竟我用她錄過不少Video!」「聲音這麼好,幹嘛要換新的……」

這就是我在其他方面一樣經常長等不放手的問題所在。懷念發生過的,也會記著她的好。

當然喇,這是天性,但後天的誘惑會使人改變的。當我開始會到通利不停試人家的貝司,便越來越想得到一支新的。

自學了一年半後拍的。不知道播不播得到……好像已經ban了?(片的持有人一定播到的)



現在,因為本來就認為她是有點壞了的,加上我沒有換過弦,而且又是active bass要用電池,我已經很久沒有再把她從冷宮內拿出來。而且,還計劃過用她來試試自己換pickup……再留戀也有終結的時候,只不過要花多少時間,就要自求多福。

Tuesday, February 23, 2010

I Hope I Die Before I Get Old - The Who Superbowl halftime show 2010

不用花太多時間,我便這篇文想到了數個候選標題。而最終就是選用了這句出自My Generation歌詞內的名句。落選的標題則還有"Even the greatest live band would have a day off...or just got old", "Fall down like a lead zeppelin, finally" 以及 "The song is over, they all ahead now"。

頭一句是很淺白的英文,不作詳述。第二句是多年前John Entwistle用來形容一些失敗的gig,而這亦成為了傳奇的Led Zeppelin樂隊名字由來。而第三句,是Who's next唱片的其中一首歌The Song Is Over的歌詞。

說到這裡,我對這一次The Who Superbowl Halftime Show的感覺已經很明顯了吧。我想如果你真的喜歡The Who,你會很清楚這是一次subpar的演出,這是毫無疑問的。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Roger的聲線。65歲的他,聲帶早已老化了。作為其中一個Hard Rock/Metal主音的定義先鋒,Roger多年來在舞台上的嘶喊,如果來到65歲聲帶仍然無損,那麼他的聲帶肌肉肯定比他的形象來的更硬朗了。而事實上,惜日高音壯碩厚實的Roger,聲線早已再支撐不到一些高亢的歌曲,Baba O'Riley、The Real Me、Love Reign O'er Me,這已經不是他在65歲時才出現的問題。不過,認真的,已經聽得出Roger聲線再老了一點,演出亦再失卻了更多的一點活力。

在去談到底Zak Starkey雖好但仍取代不了Keith Moon、Pino Pallardino風格跟John Entwistle不像,今時今日已經再不是話題。然而,這一天看到的,連Pete Townshend都Below Par。不時有人說Pete在結他技巧上是被過譽,這包括了他的好朋友Richite Blackmore,但Pete本來的的確確是很有個人風格及能力的節奏結他手,在他的高峰時,他的solo一樣很有能力。但,如果你比較一下Superbowl內的結他跟數年前像Concert For NYC或2000年的Royal Albert Hall,怎麼Superbowl內Pete會變得這麼off,這麼進入不了樂曲中呢?

Pinball Wizard一段,兩人彷似沒有綵排過一樣不合作,而chorus亦off得有點勉強。由Pinball Wizard跳到Baba O'Riley一段亦覺突兀,當你聽到Roger的吃力而感到辛苦時,誰知連Pete也把他一生人中彈了不知多少遍在多少千萬人面前表演過的結Solo也竟然彈不好……然後在Who Are You,Pete的off key及solo不流暢的情況更甚。

要Roger老化了的聲線去唱See Me Feel Me本來就是吃力不討好。Won't get fooled again……在Keith Moon過身以後,The Who的Live Act都加入了Keyboard,而當John Entwistle過身以後,除了由Pino Pallardino當上貝司外,亦加入了Pete的弟弟作為第二結他手,The Who再不是一隊3 Piece + Singer的樂隊,現在卻是5 Piece……然而,我沒有聽過更空洞的Who are you及Won't get fooled again。

John Entwistle在Keith Moon過身後,The Who只不過是一隊Cover Band。現在看來,兩老的The Who,甚至是不太有能力的Cover Band。

或許,跟本不應該甚這一個甚麼吃力不討好的Smash-up。

或許,兩老跟本不應該為美式足球表演(雖然側聞好好賺)。

對,我始終仍然要為兩老說一點說話。年紀大是年紀大了,但有其他因素令他們比他們所能做到的更差。

有時候作為樂迷,是很難理解一些難處。首先這是一個12分鐘的Half time show,即是仍未熱身便已經要進入戲玉。而他們這種smash-up的表演方式,車頭未行順便已轉髮夾彎,這對兩個六十多歲反應慢了下來的老人家,很不容易。單是台上的光影就對Roger的老花眼難受,而他亦很清楚自己聲線的限制,也就不要怪責他看起來有點緊張及失方寸。而因場地setup關係,跟觀眾交流很直接的Pete Townshend自能自己high,你可以很容易看到他奮力要谷起自己的情緒,但依然辦不到。更甚的是,The Who show向來是很講求能量及爆炸力,這兩位老人家沒熱身,也爆不起來,沒有能量這一環,The Who Show水平欠佳是可以想像的。今時今日,他們也不是那時候未上台就先有怒火沖起了狀態的新進後生了。

我看過兩老live唱新歌Real Good Looking Boy的片段,挺不錯的。或許是時候放下昔日的Stadium Rock金漆招牌,改為作一些能量要求低一點的演出會更好。又或者,Superbowl show的要求對他們來說太高了,我想即使他們仍然能夠交出像concert for nyc那種經典的現場水平(不信可以去問John Cusack),仍然會有一大班80後90後在說沉悶、說老鬼、說為甚麼不是Beyonce不是Lady Ca Ca不是Kanye West。



Sunday, February 21, 2010

Man had always assumed that he was more intelligent than dolphins because he had achieved so much

"For instance, on the planet Earth, man had always assumed that he was more intelligent than dolphins because he had achieved so much - the wheel, New York, wars and so on - whilst all the dolphins had ever done was muck about in the water having a good time. But conversely, the dolphins had always believed that they were far more intelligent than man - for precisely the same reasons."

People ache for achievement. People value other people on their achievement. People are so desperate to achieve. The more you achieve, in fact, means you are more intelligent? If they think so, as least they want to be intelligent. But usually, the reason they want to achieve is they want to talk like a successful person, getting someone raise their eyebrows and feel like a winner. They want to be intelligent? Sometimes. If intelligent can make they feel like a winner, maybe. Although, most of the time, they just want to feel like a superior on the peers.

Damn, seems dolphins are really more intelligent than us.

Friday, February 19, 2010

決心早訓的人黎講

決心早訓的人的敵人:

1. 電腦
2. 結他
3. 輕鬆有趣的書本
4. 悶熱的天氣
5. 精靈的腦袋
6. 成日撩你食宵夜的家姐一名
7. 好心情
8. 不爽的心情
9. 飲極都唔完的汽水
10. 歐聯賽事
11. 講極唔完的話題
12. 提神的暖水浴
13. 心魔

決心早訓的人的朋友:

1. 正經書本
2. 寒冷的天氣
3. 疲憊的腦袋
4. 惡劣的心情
5. 屋企冇汽水



結論:

冇乜朋友,好多敵人。

Tuesday, February 16, 2010

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 42



42當然只是一個笑話,而且很好笑,非常好笑,好笑到連Google Calculator都跟我們開這個玩笑。你可以嘗試一下,在Google Search "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追求一個簡單的答案,有時是真的非常困難。

尤其有時候很多人連問題都搞不清楚。當有人問你一個空泛的問題,卻又要求一個簡單的答案,這就是令人感到非常難搞的時候。

更深奧的,是問問題背後的意義。

我認識的人裡,有人就有一種非常慣性。他們會向你發問,但他們問問題的意義在於,他們要你感到他們也是「識啲野」,他們也有一些想法。更甚的是,他們知道好一些東西,卻先隱瞞起來,然後問你一個問題,之後才再用那些收起來的按預先安排好的程序拿出來皇牌耀武揚威一下。

在這裡,問問題的背奧,其意義是在於「要有機會威一下」,因為即使問題聽起來繞富深道,又或是問的人故作求知探討,問問題的人仍然給人非常幼稚之感。

有時候,我也會問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可以想像的到的東西,但有時問這種問題卻是必要的,尤其在工作上,不然舐撻的是自己。

問問題的背奧,其意義是在於「要確保無誤及有共識」。問題看起來愚蠢,但當聽到的人都理解到問這個問題的意義,大家都不會有任何負面的意見。

就像問這一個終極問題,這一個問題從那個角度去看都是一個非常「勁」的問題,不過,當發問的人自己沒有思考過就把問題撻出來,亦只是為脫口秀找問題去談一談……

就帶來了一個好好笑的笑話。

Saturday, February 06, 2010

京阪冬之旅 五: 寧寧的御夫之道 (一生所愛)

第二天,本人早上五時許從大阪的酒店出發,第一次踏足京都,目的地是京都名勝清水寺。行完清水寺就轉到高台寺(Skip得很快)。因為離開時隨意的走,下了一條離高台寺比較遠的路,居然在十年阪、清水阪等等一帶迷失方向(聽起來好笑,但如果你不是純粹要下山,要打橫走的話,那邊要走到高台寺或靈山的路是挺交錯的,本人不是方向感不好的人)!弄了好一段時間,才找到去高台寺。



高台寺西邊的寧寧之道。

高台寺是北政所為了幫丈夫秀吉祈求冥福所建的寺院,亦是秀吉過身之後北政所晚年的居所。

我很喜歡說秀吉跟寧寧(高台院/北政所)的故事。

豐臣秀吉,是日本戰國時代統一天下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天下人。說三國是我們每每說劉備是織草鞋出身的平民天下人(爭少少),但劉備起碼也有一個中山靖王之後的血緣,可以打皇叔旗號主稱正統忠臣去逐鹿中原。

秀吉也是農民出身,從剛開始只是要謀求出仕以成為武士的他,一步一步地踏上天下人之路。先成為信長的足輕,替信長挽鞋。雖然身份低微,淺野長勝看出秀吉的能力也好,或純粹喜歡他聰明,他允諾讓只有十四歲的寧寧下嫁年長十一歲的秀吉。寧寧是武家女兒,而秀吉出身很低微,本來就不相配。但寧寧下嫁之後,沒有看不起秀吉,沒有耍脾氣,擔起了一個賢內助的角色。但寧寧也不是小女人,他曾經發信向信長投訴秀吉好色又喜拈花惹草,信長的回信也可見他對寧寧的尊重。

寧寧是一個人緣很好的人。

秀吉從足輕到變了城主,再變成軍團之長,寧寧在秀吉身邊一直擔起一個重要角色。尾張出身的寧寧有著非一般的豪爽氣概,跟秀吉的手下很談得來。而秀吉身邊一批尾張出身的年輕武將,如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一直沒有兒子的寧寧更把他們視如己出。而寧寧人格亦好,據講外國傳教士亦曾說寧寧非常值得信賴,有求於她的她一定會辦到。

寧寧的待人接物之道,沒有為丈夫添加煩惱,

寧寧一直沒有為秀吉生下兒女。而事實秀吉也不見得是一個安份的人。秀吉好色,而農民出身的他始終有一種抹不走的自卑感,心底處認為自己出身不如人,而他為了掩蓋這一種自卑而力求向上的心理防衛,亦可能因此轉化為推動他不停向上的無比志氣。在事業如是,女人也如是。秀吉當年也看上了信長之妹阿巿。阿巿是絕世美美,身份也尊貴,對於出身低微其貌不揚(嗯,其實多說他是醜)的秀吉可以說是遙不可及,但這也正是秀吉很要追求的,把跟他不同層次的東西拿下來。及後阿巿輾轉下嫁柴田勝家,據說秀吉進攻北庄城,除了要消滅柴田家,令一個目的是要把阿巿搶回來,然而最終阿巿與戰敗了的柴田勝家一起自盡。

秀吉得不到阿巿,卻又不放棄,他聚了阿巿長女茶茶作為側室(據說茶茶跟母親長得很像),而茶茶亦為秀吉誕下一子。

然而,作為秀吉的正室,雖然寧寧與茶茶的關係不算好,但這比較起來,起因還比較像嬌生慣養的茶茶對寧寧敵視來的原故。而且,即使是妻妾成群,而且都是出身非凡,但寧寧這位一般武家出身的女兒,卻永遠排在第一位,秀吉對這一位與自己由微時共患難的糟糠之妻,永遠是尊重而愛護,共患難亦可共富貴。

這亦可說是寧寧的御夫之道,她的待人接物態度,對丈夫過失的理性處理,她的豪爽性格,都是她在秀吉身邊留下了一個重要的位置。而不單單是秀吉,即使是朝廷、德川家康以至我們這些後人,都對北政所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寧寧能得到的,是來自她的付出,她的幸福不是幸運的降臨到她的身上,而是她憑自己優良的品格取回來的。



其實唔係咁夾主題。

Copyright 林記 ever and forever

Feel free to distribute with the following copyright message attached:

Writtien by YH Lam. Original Posted at www.yickhong.blogspot.com

wibiya wi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