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13, 2010

The Who's next sell out Tommy at Leeds with Quadrophenia - The Who Sell Out

先只談這五張。唔,我的確只有這五張。也可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五張,也是發行時間連貫的五張,你大概可以說這五張唱片就是橫跨了The Who高峰的五張唱片。

不如按時序去談。

The Who Sell Out(1967)

The Who Sell Out問世的時間正處於一個流行樂潮流的開端,大碟開始比細碟更受重視。事實上,在此之前,在搖滾樂之中,大碟很少受到甚麼特別的重視。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是細碟的黃金年代,搖滾樂就是一堆3分50秒的歌。舉例的話,就像你不太能夠列出貓王的代表作大碟,但也能列出好一些貓王的名曲。簡單來說,那是一個細碟年代,而大碟卻開始抬頭。大碟相比起細碟,有更多空間去發揮想像力,有著更多的可能性。而The Who在這個大碟抬頭的年代,仍然是一隊細碟樂隊。

The Who sell out很明顯是一張有別於一般彷如「細碟合輯」的傳統大碟,是一張在歌曲之間有著主題及音樂連貫性的大碟,也就是所謂的概念大碟。

如果你是像我這一種年輕The Who樂迷,很大機會你會對之後的四張The Who耳熟能詳之後才去接觸這一張The Who Sell Out,那麼你應該會跟我一樣驚訝原來The Who也有如此溫柔婉約的一面。The Who在錄音室內,要比起現場演出要軟化了起碼五倍以上,即便是如此,從其他流行味道更重的作品中也少見如此溫柔甜美。

但它沒有失去你預期中The Who的特色。I Can See For Miles是Keith Moon在錄音室內的經典代表作,Armenia City In The Sky是最迷幻的The Who作品,Rael之中你更可以找到Tommy的聲音。當聽到「概念大碟」這個字眼,我們的腦部很容易就反射出下列眼字:「藝術」、「認真」、「艱澀」、「嚴肅」……而事實上這一張用電台廣告意念串連起來的The Who Sell Out表面上是「有趣」、「簡單」、「輕鬆」,人們說這就是所謂的「普普藝術」,Pop Art。Pete Townshend亦提過他在藝術學校學到,而有應用在The Who的音樂的,就要數The Who Sell Out這一次。表面上很有趣,在底層下卻是另一種味道。就舉Odorono為例,是一個多麼有趣的故事,但背後那一種難以言諭的悽慘,這也就反映出Pete Townshend,這一個在搖滾樂領頭在表演中打爛結他的「流氓」形象,背後所擁有的才華以及深沉性格(The Who早期的Pop Singles都有這一種表面輕鬆背後沉重的特色,就像Happy Jack、Pictures of Lily、I'm Boy等等)。

表面簡單的,可是也可能有著深刻的意義。表面故作嚴肅的,可能只不過是一個膚淺的人努力地裝有深度而己。原諒我,我對那些Progressive Rock,至今仍然是抱有戒心,就正如我喜歡跟自命有才華有品味的人保持距離一樣。



甜美可愛沉重的Odorono



Keith Moon的錄音室代表作I Can See For Miles,不少人認為這是史上第一首Heavy Metal

No comments:

Copyright 林記 ever and forever

Feel free to distribute with the following copyright message attached:

Writtien by YH Lam. Original Posted at www.yickhong.blogspot.com

wibiya wi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