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5, 2012

給所有明天的聚會 For All Tomorrow's Parties

很久沒有看書,昨晚又拿起了由台灣「音速青春」站長陳德政所寫的散文集《給所有明天的聚會》(按:文誤,應為《給所有明日的聚會》,謝留言指正)。

書名來自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香蕉」大碟中的一首歌,“All Tomorrow's Parties”。雖說The Velvet音樂中的學院及實驗味道是來自John Cale,Lou Reed帶來的是地道的紐約巿井氣味,但其實Lou Reed也是非常有學養的搖滾樂手。他擁有文學士學位,在他擔任電台主持時大播爵士學,也很喜愛讀書並經常把文學引用在他的作品之中。像大碟中的另一首大談性虐的作品Venus In Furs,便是借用自奧地利作家Leopold von Sacher-Masoch的小說名(歌詞亦提及主角的名字Severin)。

不過,All Tomorrow's Parties卻是由Lou Reed先行,再被其他的創作引用。Cyberpunk巨擘William Gibson便用了這首歌名在他的「大橋三步曲」的最後一部作品之上。(大橋所指的就是連接三藩巿及奧克蘭的海灣大橋)所謂Cyberpunk類型小說,故事環繞的是"high-tect and low-life",「高科技與無道」,當中的無道跟VU那些歌詞充滿毒品、賣淫、性虐、變性的歌詞實在太匹配了吧?

另外借用All Tomorrow's Parties的歌名的就是一個在英國的音樂節。這一個音樂節的目的,就是要走小眾路線。相比起雷丁或Glastonbury那樣大型、大量贊助、越趨主流,All Tomorrow's Parties保持小型的場地,而樂手也沒有甚麼優待,居住的地方跟樂迷沒有兩樣。而這一個音樂節,近年更開始在世界各地舉行一些音樂節的姊妹活動。而這些活動的名稱”I’ll Be Your Mirror",就是「香蕉」大碟內的另一作品,而它更是All Tomorrow's Parties的Single B-side。

更少人知道的,就是由香港導演余力為執導的2003年作品《明日天涯》,其英文名稱也是All Tomorrow's Parties。是巧合?不見得。余導演在訪問中說明是這個名字是借用The Velvet Undeground的歌,他的前一部作品,有影帝梁家輝演出的《天上人間》,英文名稱是Love Will Tear Us Apart,則是借用了Joy Division的歌名。而兩部電影也是先有英文名,再取一個有意思的中文名稱。提起余力為,作為導演大家可能沒有甚麼印象,作為攝影師這個名字可能更容易令熟悉本地電影的他記起……他在正是《桃姐》的攝影師。

越拉越遠,其實我想說的,是在看著這本書,翻著翻著,越發不習慣。那個時候,看到作者在大談自己的青蒽歲月,說的是Oasis、Spice Girls?好歹也應該是The Clash、Joy Division之類吧?當真是歲月如歌,唱到中段還不自知,跟自己年紀差不多的,都已經到了那一個有事業、講回憶的年紀。

老了。









Won't get fooled again

People cry and scream.
People like to show how much they care.

Next few days, everything fade away.
We never do anything for what we have shown we care.

Talk is cheap.
Action is real but minimal.
The fire will go out soon and people will only cry and scream again about their own interests, their salary, their fucking idols.

And they will never show up until the next fire.

Douchebags.

Try the best you can. Give more effort than how much you try hard to show to people. Do it when it's the moment, do it when it's not the moment.

Then I'll believe in you.

Monday, March 12, 2012

The Artist 星光夢裡人

我不是電影迷,如果我對你說,本人對此電影向業界的「先烈」作出的致敬有任何感觸,絕對是在騙人。

不過,電影以默片講默片, 對完全沒有接觸過黑白無聲電影又自詡是電影迷的年輕一輩,則倒有一種探險與獵奇的趣味。尤其,雖然同是黑白無聲擠眉弄眼,但褪去了最令年輕人倒胃口的「殘舊」氣味,清晰分明的畫面及配樂,雖非正宗醇酒,但返而不會嚇掉「怕舊愛潮」只會劈酒不愛品酒的年輕人。

故事很簡單,以二、三十年代電影業界背景去講一個在時代變遷中起跌的故事。男、女主角之間的偶遇、在電影工業的一場革命裡分別倒下及起飛,地位對調之下所刻劃的張力及矛盾很緊密也很有效。而電影偶爾的聲效的小技巧運用也很聰明,不難想像所有觀眾都對男主角的夢突然出現聲音感到錯愕而被吸引了吧?更不用說各自向朋友表述結尾電影變回Talkie的用意。

男主角奪得了奧斯卡影帝,事實上演技及個人魅力也不用懷疑,但要說成為影帝,我卻認為是有一點走運了。 故事講的是一個自傲的天皇巨星,但角色的刻劃有天皇巨星的討人歡喜(尤其是那充滿稚氣的笑容,真的很可愛),卻始終找不到一個自傲固執的人的偏激。雖然是一個很重戲份的角色,但在這一個角色中重要的骨節眼上,就是欠了一點點的深刻。沒有對他自傲的一面有著很深的刻劃,也就令他對默片的執著變得沒有足夠理據去令人認同,只是因為故事情節其實很刻板而令大家都會認同而已。不過,男主角黯淡地面對自己所拍的默片,上映時慘淡收場,承受著自己被淘汰的事實的一段,內歛的演出的確令人心酸。

另一方面,男、女主角的相遇很有趣,每一次重逢亦很浪漫,而女主角的一往情深更令人動容。不過,作為一個男人,我很理解男主角如何對女主角動情,男主角如何每一次看到女主角時心中都有悸動。然而,在他火燒母片的一刻,我不知道他拼命地找甚麼,而最後知道那是女主角跟他的一次合作的母片,更是感到有點突兀。或許,就是欠了交待男主角一直以來對那一段回憶的珍惜。

總而這說,這是任何人看了也會喜歡的電影,每一個角色都討人喜歡,沒有可恨的,只有可愛的。它會令你感到特別,會令你笑,令你心醉,也會令你感動。它不深奧,亦不作深入探討,也充滿娛樂性,所以大家都會喜歡的。

差點忘了,小狗最可愛。 :D

Copyright 林記 ever and forever

Feel free to distribute with the following copyright message attached:

Writtien by YH Lam. Original Posted at www.yickhong.blogspot.com

wibiya wi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