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my(1969)
搖滾樂迷跟一般流行樂迷不同的地方,是他們相對重視一張唱片對音樂發展的影響力,多於它的銷量。我們有很多唱片大賣但到了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夠説出它們的名字。但有一些唱片銷情很差,但名字到今天仍然被傳頌下去,三不五時便會有偏執狂買下,以至唱片公司只要看到機會便又再版一次。要是能夠弄出這樣子的唱片,讓人談搖滾發展史不得不提你一下,這便是踏向殿堂級的第一步。
在於The Who來說,這一張唱片便是Tommy。事實上Tommy在誕生時,The Who正處一個瀕臨解散的時間。The Who Sell Out不怎麼能賣,Roger說當The Who Sell Out不再在銷售榜向上時爬時,他向British Record Buyer吐口水,因為這是The Who的終極唱片,但仍然不賣。連Pete Townshend自己非常有信心的single I Can See For Miles最高也只在銷售榜上排在第十名,他感到這是他所能寫到最好的流行曲(直到今天他仍然這樣認為),而這首歌亦沒有改變了些甚麼,他形容自己當時的想法是"We are fucked"。而樂隊中各人關係不睦(尤其是Roger與其他成員),Keith及John亦受到Jimmy Page的邀請加入New Yardbirds(亦即是後來的Led Zeppelin)……
Pete Townshend作為樂隊的創作靈魂,他認為拯救樂隊的責任應落在他身上,只有他能拯救這一隊樂隊。(多自大!) Pete Townshend在I Can See For Miles之後,在監製Kit Lambert指路之下,他開始嘗試去寫Opera。
最後的成品是Tommy。
"Listen to Tommy with a candle burning, and you'll see your entire future." 電影Almost Famous如是說。Tommy從故事到音樂元素都有很濃烈的宗教氣味,一大原因當然是因為當時的Pete Townshend深受著印度精神大師Meher Baba的影響。Tommy的結尾:"Listening to you, I get the music. Gazing at you, I get the heat. Following you, I climb the mountain. I get excitement at your feet." Pete Townshend是衝著Meher Baba而來,但樂迷(包括我在內)聽的時候卻是衝著The Who而去。聽說每當去到這一個結局,樂迷全都會自動起立,去感受台上的這一個四人組訪如先知地奏出台下每一個人的心聲。Pete說,當他發現每一次樂迷都會這樣做,他知道這是音樂的力量,是音樂驅使人作出這一種行為,而並非其他原因。
說起Meher Baba,稍稍有一點年資的日劇迷,應該都有看過悠長假期這一套日劇(我沒有)。當中那一塊大型廣告版上所寫的"Don't Worry, Be Happy"當年是不少人的口頭禪。它是一首歌,應該很多人都知道。而這一首歌,之所以叫"Don't Worry, Be Happy",其實是歌手Bobby McFerrin摘自Meher Baba的一句說話。
Tommy的影響力在於它對每一個人都著其特有意義。對Roger而言,Tommy使他脫變為一個搖滾樂的標誌Frontman,樂隊成員的關係中他感受到再次被接納;Pete的創作能力從此廣受認同;搖滾樂首次走進古典演出場地……The Who是第一隊在Metropolitan Opera House演出的樂隊;不同的搖滾樂手開始創作以故事為本的概念大碟;Tommy的銷情很好……Woodstock,Tommy賣得更火熱,Metrolpolitan Opera House,Tommy更是勢不可擋……對樂迷而言,每一個人都可以從Tommy得到一點意義……只要他稍稍有一點思考能力。
Tommy的成功,使The Who解除了解散的威脅。
我看過有一些搖滾樂史書認為Tommy很艱澀難懂。我卻認為Tommy本身就是很容易聽的一張唱片,它不是很有流行性的唱片,末必有很甜美的流行歌曲在其中,但音樂上它仍然是很易欣賞的Hard Rock,只要你會去用你的耳朵,你一定可以欣賞到Tommy在音樂上的精彩之處。所謂艱澀難懂,只不過是因為Tommy是一個很奇怪而又有宗教意味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欣賞及思考角度而已。
Overture,當然就是Overture喇,你可以聽到很多碟中其他歌曲的片段在裡面
雖然唱片中只有Pinball Wizard被認為有作為單曲的特質,但唱片中的高潮位置是這一首Go to the Mirror,本人很喜歡,不過如果抽出來作為單曲,歌曲內容不夠原整也是事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