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2, 2010

深紫色

其實大家都知道,Deep Purple Live in Hong Kong 2010己經過了很久。

本來是希望待自已錄好了Smoke on the water之後再一拼寫。不過,錄好了以後,等了又等,現在記憶也來得模糊了。總而言之,買了四張票,兩人臨場不到,臨時湊夠四人,現場氣氛一般,差不多要去到Pretty Strangers以後氣氛才比較高漲。當然,最後幾首如Smoke on the water、Black Night、Hush等等,才是氣氛很好的,而Steve Morses的Solo比較多,亦很精彩,另一個就要數到Keyboard的Don Airey。另外我也先入為主,認為Gillan很強調Steve Morses表現很精彩,是要表達「我們沒有Ritchie Blackmore也行」……

我仍然認為Ian Gillan的主音很好啊……


當日的後半部在YOUTUBE不難找。

我這個人,沒有耐心去學人家的TAB,所以是大概依其型去彈,兩段長SOLO更是自已亂來,失敬失敬。

回憶

本人既優點,又或者係缺點,就係太好記性。

記住還記住,都總應該要向前望的。舊作重溫黎講,何惜再搵唔到舊版既PV了,或者應該去點樣學識欣賞新版PV?返正新版都有舊版既片段……



Saturday, July 10, 2010

金句:戀愛就好似打遊戲機咁

黎明:戀愛就好似打遊戲機咁,每個人都會過關,打爆機,明白個遊戲點玩,但係到你爆機時,你已經魂歸天國。

戀愛就好似打遊戲機咁,每個人都會過關,每個人都會越打越叻。但當你玩對操控純技巧超卓,玩到收放自如既時候,你發現你已經唔再因為鍾意打機而去打,只係想係個遊戲到拎返d成功感。」

Sunday, April 18, 2010

Queen、Maradona、Falkland



提起Queen,這一張在Wiki的照片其實挺有趣。攝於1981阿根廷(Queen拉丁美洲Tour期間。Queen是首支國際知名樂隊到南美進行Tour),由左至右是Brian May、Freddie Mercury、Diego Maradon(即球王馬勒當拿)、Roger Taylor、John Deacon。英國樂隊主音的Freddie穿上一件阿根廷國家隊球衣(事實上Freddie是印度移民,有說首指他是第一個亞洲人流行巨星),阿根廷球王馬勒當拿則身穿一件英國國旗Tee。

看起來兩個國家似乎很和洽。

不過,翌年,英國與阿根廷便因福克蘭群島主權交惡,更爆發了福克蘭群島戰役,歷時兩個月左右。最終英國戰勝了阿根廷,亦對兩國當時的政權的命運產了重大影響。

4年後,兩個國家的戰爭由福克蘭群島,改到86年墨西哥世界杯的八強賽場上。這個在1981身穿英國國旗衣服的馬勒當拿,一手、一腳,在一場賽事中射進兩個世界杯史上最有名的進球(上帝之手以及突破六名英格蘭守衛的世紀入球)。在兩國關係異常緊張、民族情緒非常澎湃的情況下,替阿根廷扳回顏面,打敗英格蘭,使當時的英國人氣得生蝦咁跳(輸俾最憎果個已經慘,仲要俾人老屈一球、再屈一球機,唔激死就有鬼)。

馬勒當拿不單單是在球場上把英格蘭打包回國,他這兩個罕見的進球,還替自己的國家吐回一口烏氣,替自己的民族拾回了顏面,也許這才是美斯最難超越他的一環吧。

It's a kinda magic - Queen




一句到尾,就是借用大家對Queen的喜愛,對Freddie Mercury的懷念,他給你音樂、表演以及回憶,你給他鈔票,各取所需大家高興,也不用板起臉孔來談甚麼大道理。

Queen,就是這個名字也夠響音吧。Queen不是那種廣受樂評喜愛的樂隊,但肯定是其中一隊最受樂迷歡迎最的樂隊,商業上比很多所謂偉大的搖滾樂隊更成功。Queen完全代表了搖滾樂最討人歡心的一面:「好聽」的音樂、充滿娛樂性的現場演出、魅力攝人的frontman……總知就是不論甚麼口味也會認為Queen是「好正」的便對了。

觀眾以年近四十或以上的外國人為主,這也是可以預期的吧?畢竟普遍香港人對Queen的印象也只停留於We are the champions及We will rock you這兩首不停被引用的作品之上。

連Bohemian Rhapsody也不認識的人,怎麼會為了看一場山寨show付上高昂的費用(票價跟Deep Purple相約)?

相反,We Will Rock You(WWRY) musical則有不少對Queen不甚認識的人入場。我記得離場時有港女在談論中文字幕的「嘉嘉小孩」,語氣似是對此有點不明所以。為可Ga Ga Kids會叫Ga Ga Kids,就等如為何Lady Ga Ga會叫做Lady Ga Ga,當然是因為Queen的一首Radio Ga Ga喇。

看WWRY是,Radio Ga Ga是繼在Inneundo後的第二首(升幕後的第一首),一來觀眾中混雜了很多對Queen不認識的人,二來熱身時間也不夠;這一場扮野show中,則是在"Freddie"掀動觀眾站立後才演出,加上觀眾都是來尋找Queen的回憶,大家都自動自覺一起在Chorus招牌擊掌。

總之,對我們這些年少(!)的一代,花幾舊水去扮睇Queen Show,總也算是開心了一晚。(其實,喂,Queen仍然未解散的!現在是Queen + Paul Rogers,另外John Deacon在Freddie過身之後已經從音樂界退休,拒絕延續沒有Freddie的Queen,他只參與了Freddie Mercury Tribute Concert、以及懷念freddie的No one buy you(only the good die young)的錄音及video拍攝工作)

Monday, April 12, 2010

Everything It's you

我也不知道有多久沒有聽過Mr.Children了。

實話實說,我有一種很厭惡的感覺。可能我從來沒有投入任何其他樂隊/音樂人的「樂」迷圈子,所以Mr.Children是一個很特別的例子,我是會在那些「迷」的 圈子之中看留言對話的。另一方面,在我年輕時,Mr.Children的音樂已經不是單單是「好聽」、「正」,而是真正能夠打動得到我(日語!)的音樂,那就使我別有感受。

我很討厭他們變得了無創意卻仍然被人模拜。一下子,我發現他們的樂迷其實很多也只不過是不理好醜照單全收的狂熱者,我很討厭這種盲目的所謂狂熱,英語叫甚麼Fanaticism。所以不單單新的歌不聽,舊的我也開始抗拒了起來。

我一直很深信一件事。你很喜歡一個人,你便會為他的好而高興,為他的不好感到不高興。如果一個你喜歡的樂手開始進入創作的瓶頸,你仍然瘋狂大叫甚麼神作,這種所謂喜歡也是馬虎得可以。大佬,你個仔係本功課薄到畫龜你都會鬧佢啦,下話?哦,你都未必會認真理佢係功課薄上面寫咩,咁就係另一件事。

昨天沒有特別想聽的歌或唱片,所以shuffle播歌。以往shuffle時,基本上是Mr.Children的歌我也會Skip。昨天,Everything It's you,突然我沒有。

這首歌提醒了我,Mr.Children也曾經有過那種自我。他們曾經不是重覆一些任誰都懂得說的陳腔濫調,弄些東西來賣,他們曾經努力地在音樂中表達自我,曾經把自我情感注入在作品裡的。

結他Solo最後的vibrato,是那麼的力歇聲嘶。



P.S. 找不到PV,只有這個假現場。除了結他SOLO外也不closeup樂器手三人眾了,因為是在打假球的,播帶的,只有唱的是現場,所長solo其實也是錄音室版本

Sunday, April 11, 2010

Say it loud - I play bass and I'm proud pt.3

Even I play like shit.

有一種很外語的講法:「看到他(很麼高超),我就不再想彈Bass了。」當然,這只是一種比喻,說的人不見得真的一看便不再彈Bass。

不過,的確有不少人會覺得自己怎麼彈也不及他人彈得好而感到氣餒吧?有時可能是大師級的(感到有生之年也不會及得上他們),有時可能只是一個比自己還學小了兩年的「師弟」。

那就那種所謂的挫敗感。

當然大師級跟師弟帶來的那種挫敗感是不同的,一種是慢性的放棄,另一種是急性的羞慚。

後面一種我不知道了,前面一種我都現在也沒有遇到。

如果你問我,會不會認為自己終有一天會彈練到大師級的一半功力,我會答你我不認為我可以。但問題是在於,我練不到大師級的一半功力,為何我要感到挫敗?

我們很清楚明白自己的限制,可能是天份所限,可能是練習的時間所限,這是肯定有關的。另一方面,看到大師級的演出,就是我知道我永遠無法練到那個水平,那又如何?對自己受到的限制感到不公平而氣餒嗎?這不會吧?大家都不是小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不公平本來就已經有一定了解吧?

每次看大師級演出,倒是讓我有一種很想試一試,嘗試追趕的感覺。我想,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鼓舞吧?

以下就是一些令我很想練的大師級片段。 :)















Sunday, March 28, 2010

京阪冬之旅 七:靈山護國神社.近江屋.龍馬



參觀過靈山博物館之後,徒步一分鐘便可走到靈山護國社。不知道是我自己沒留神,還是跟本靈山護國神社沒有提供指示,山上的1356尊維新殉難志士的墓碑本來是很有條理地編排,但本人只是像盲頭烏蠅一般亂衝亂撞,未能很有系統地好好「參拜」。早知如此,便應該在不準拍照的靈山歷史館內偷偷拍下墓地的「座位表」……



維新三傑中最被浪漫化的桂小五郎,但他的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使他在亂世中力保一命,不如其他墓園內的志士般死於幕末的腥風血雨



池田屋事件中殉難的志士



整個山頭的中心部分,亦是最吸引遊人的地方,龍馬與中岡慎太郎之墓

之後本人便沿路經八土反神社,走到四條大橋,在這裡錯失了新選組肅清谷三十郎的地方(就在八土反神社向四條大橋的門外)。

過了四條大橋之後,亦沒有進入祗園,只是在非常熱鬧繁榮的河原町邊行邊看,一直從河原町通向近江屋遺址進發。

不暪大家,如果本人早一點拿出在高台寺買的「新選組見聞錄」出來看的話,或許我就不用浪費了半天,早一點把很多歷史點一遊了……

近江屋的遺址所在是非常繁榮的河原町通,街上的確是人來人往,當本人到達近江屋的時候,要停下來拍照也不是太容易。在本人不停地拍的時間,一位日本人阿叔旅客似乎正奇怪於為可有人會在人來人往又甚麼都沒有的狹小街道上不停拍,之後他轉頭一看,便很驚訝地叫他的老婆一起來看。

看,這裡是龍馬與慎太郎遭難之地啊!



沒看過這些牌,代表你沒有到過京都




沒看過這些碑,也代表你沒有到過京都……喂!這裡是京都啊!京都啊!




龍馬遇害了百多年,近江屋亦變了便利店,歷史的確是向前走的(笑)

我不是日本人,實在不知道到底龍馬在日本社會文化內的像徵意義,為何龍馬今天變成在日本國內比任何歷史人物都更令人肅然起敬。從一個行外人看歷史的角度,龍馬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人。很多歷史人物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不論詞性)去表達人們對他的第一印象。例如一些人是霸主,有些人很忠義,有些人聰明絕世,有些人美貌絕倫,有些人勇冠三軍,有些人陰險狡猾……

龍馬,卻沒有一個很鮮明的形象,是一個一時三刻也說不通的人,是一個簡短介紹不來的人。

有人說他是奇人,這也是一個沒辦法簡介中的簡介方法吧。

1867年12月10日,龍馬所款的船中八策的第一項「大政奉還」,才剛獲將軍德川慶喜同意不久。晚上他跟中岡慎太郎在居住的近江屋議事,有人自稱十津川鄉士求見,正當二人猶豫間,多名刺客已經突入房間,龍馬與慎太郎還未站起已經中刀。其中龍馬前額立時遭橫切一刀,正要拿武器時背後再中兩刀,然後在檔架中被對手沿刀鞘再砍一刀在前額。龍馬在叫了兩聲慎太及近江屋的主人後,便斷氣了,得年33歲。包括後腦身中二十八處刀傷的慎太,則捱了兩天才過世,還向人詳細講述遇害過情,得年29歲。是為「近江屋事件」。

兇手有三種說法,其中最有力的講法是京都見迥組,這包括自認是刺客之一的今井信郎的供詞。然而,在兇案現場檢視的人卻有著認為今井的講法是為了沽名釣譽。另一方面,從新選組脫離了的御陵衛士伊東甲子太郎又供稱,現場遺下的刀鞘是新選組原田左之助之物……然而,伊東在龍馬遇害前後的行為,加上他跟討幕派薩摩藩等人的關係,也引起了討幕派不滿倒幕派行為不夠果斷而心生殺意之說。

無論如何,龍馬其人其事,包括了他的死,同樣是如此之耐人尋味。

Saturday, March 27, 2010

京阪冬之旅 六: 維新 (Innuendo)

維新的歷史四處都可以找到,從略。



基本上你能夠走到高台寺的話,是沒有任何理由踏不上這一條維新之道。

維新之道的盡頭,是靈山歷史館以及靈山護國神社,兩個地方都是幕末歷史愛好者不能錯過的地方。

幕末的歷史故事非常特別。很多特別受歡迎及被流行化的歷史,主要都是因為戰爭。但幕末之中,一般愛好者眼中的重點,卻是暗殺。不過,這裡不談暗殺,先談維新。

與中國一樣,日本雖然在十九世紀之前已經與西方國家有交流甚至貿易,但真正受到西方科技文化以及軍事力量衝擊的,要數到十九世紀中葉。美國海軍艦隊在准將培里率領下駛進東京灣,當時的幕府仍然進行鎖國政策,在培里的軍艦脅迫下,無能的德川幕府被迫與培里等代表的西方國家簽不下同的不平等條約。

聽到這裡,大家都應該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吧。

幕府的無能,開始激起了國內的倒幕(從政治途徑把幕府拉下台)以至討幕(這個則是要打他全家,燒他媽媽)思想。

當時幕府的當權者是戰國德川四天王之一井伊直政的後人井伊直弼(「赤鬼」的外號亦世襲了下來)。當了幕府的大老後,赤鬼為了實行自己的開國理念,開始捕殺各派反對聲音,是為「安政大獄」,但這樣反而更加激起了反對者的仇恨。

「櫻田門外之變」,十八名刺客在櫻田門外成功暗殺了井伊直弼。

赤鬼的死,使反對者感到倒/討幕是可行的,因此亦大大加速了有思想及理念的各方人士開始實行自己的想法。而另一個影響是,大家發現了暗殺相比戰爭,抵玩得多(令各方開始胡亂進行暗殺)。

最終幕府在鳥羽伏見戰敗,新政府掌握了實權,便開始進行「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相比起我國的維新運動,效果要來得成功很多,使日本的國力急起直追。

跟我國的維新不同,明治維新是整個政治體制的革新,由以往天皇託付將軍成立的幕府作為軍事政權,改為君主立憲,憲法規定了天皇沒有干涉政府管治的權力。雖然天皇同樣時沒有實權,但新政府作為按憲法管治的民主主義體制,是一個法治的國家。這跟封建年代以軍事力量決定權力非常不同。而日本的社會階級、貴族以及士族(武士)的特權亦同時被大幅削減,社會走向平等及民主。

當時我國的洋務運動,則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朝廷希望只吸收西方先進的軍事及科技技術,而政治體制不變,以保留自己的無上權威。而民間或地方士族亦沒有激起任何反封建、反官僚的風波。所變法,只變其外,但核心的部份—權力機關,仍然是落於守舊、失效,國家仍然是一個人治的私人遊樂場。

就算甲午戰爭果真能憑籍船堅炮利打勝,不見得以後中方會比日方富強。

明治維新的時候,擁有最高指揮權力的,都是一班曾經留洋、年輕有理念的薩、長藩士。其中不少更是下級武士出身,例如日本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就是長洲藩下級武士出身。他早年追隨著木戶孝宏的身後,胡亂地參與了一些暗殺行動。

亦因為權力落到這些年輕有改革魄力的年輕人身上,維新才得以推行。我國的變法,永遠逃不過在上位的守舊老人為保存既得利益而功敗垂成。(直到民國建立,袁世凱依然一心想回復封建製度去當皇帝)



靈山歷史館,遊人不多,可以靜心遊覽



喜好幕末歷史的你必到這裡一遊

Copyright 林記 ever and forever

Feel free to distribute with the following copyright message attached:

Writtien by YH Lam. Original Posted at www.yickhong.blogspot.com

wibiya wi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