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我,本地音樂最喜歡的是那一個歌手/組合,我一定會答達明一派。
我喜歡認老,但總不會說到自己是聽達明一派長大的。我年紀很小時喜歡譚詠麟的(!),張國榮也不賴(!!),也會跟著我媽聽許冠傑、跟我老爸聽Bee Gees……不過我當然認識達明一派。
而事實,我沒有聽著甚麼東西長大,Britpop Movement是在我長大以後的事,Judy and Mary都是快要解散時候的事。或許,正如很多人說,我喜歡回望,比較喜歡追溯過去,或許是或許不是,我不知道。
喜歡達明一派,起因是黃耀明。喜歡黃耀明,起因絕對不是越夜越美麗。記得那時候應該已經是中七,電視上卡拉ok廣告還會推銷自己有那些那些新歌,我聽到《下一站天國》。
請吸一口氣證明你開心
請牽一牽掛試驗愛的殘忍
縮短了永恆 增長了皺紋
於天國再會亦能拾回前塵
我已經記不起當年的心態,但我想也許是因為自己也想被牽掛,也有可能是真的盼望在天國再會亦能拾回前塵,總之就是被感動了。中學與我的距離已經太遙遠,誰記得起?總而言之,黃耀明的《光天化日》是我的第一片本地唱片。(很抱歉,第二、三、四都是黃耀明或達明一派)
聽說黃耀明對這一首《下一站天國》非常滿意,《春光乍洩》是他個人發展的重要理程碑,而他亦煞有介事地介紹這一首《下一站天國》是《春光乍洩》的下集。小人之心,或許是商業上的期望,我想《春光乍洩》迴響比較大,好像除了專屬的商台外,在港台那個頒獎禮也拿下了點點甚麼。《下一站天國》沒有那種獨立的成功,但《光天化日》亦是一張成功的唱片,起碼,報紙會提起,盡管形容為「爆大冷,台下沒有歌迷的喝采」。
說是下集,明哥說,《春光乍洩》是黎明以前,《下一站天國》是黎明以後(聽說林夕歌詞的靈感源自電影Before Sunset,愛在黎明破曉時)。
黎明是清醒的,感覺卻非常模糊。「永恆」是不可以「縮短」的,正如「傷感」可以「永恆」,但不可以「更永恆」。永恆是指無限長的時間,縮短了不無限就不是永恆,是永恆就不會被縮短仍然是無限。不過我認為,這一句「縮短了永恆」,比「帶來更永恆傷感」感覺強烈,因為它比較像有心地去製造效果(我常做的事),「更永恆傷感」比較像隨意地「犯錯」(可以是有心,又可以是無心;可以是錯了就算無所謂,又可以是跟本不知道有問題;我認為是有心地無所謂)
據說,愛都是需要承諾的。據某心理學理論,愛情是由一個三角組成,三隻角分別有親密、熱情與承諾。沒有承諾的愛會變得過於浪漫,而過於浪漫的愛通常都如火一般,難以駕馭,非常危險。
請輕輕一吻證明這個不是路人
可憐我這個路人,看到你也不會打招呼,也不會祝你愉快,因為我只是路人,我會安份地繼續當一個路人,如你所願,然後就讓我們都各自夢遊餘下生命。望透天邊海角,也昐望有一天我不再介意能否在天國拾回前塵,縮短永恆。
請勿回望。
2 comments:
首歌明明係黃耀明架喎!做乜個label係達明一派架?
側聞劉以達對明哥慣常地將達明一派既作品收錄係個人精選之內頗有微言。在這一件事裡我是非常支持阿達的。
早前達明與軟硬之合作,阿達亦因為發言權的問題表示不滿。
權力,利益,這些就是政治。
政治本來就是兩方各為自己利益不擇手段不講理由下力量的拉据及妥協下出現的平衡點。
為此我亦無謂再講甚麼理由,無條支站在阿達一方,圍魏救趙,返把明哥的作品歸入達明之列。
抑鬱於天空的火焰下,是我有錯嗎?我怎麼竟有點怕。面對舊時看歲月燃燒,只要願大家彼此仍在面前,葬身於這巨變,終不會見到的血誰懼怕?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