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31, 2006

世紀末後十年

現在是2006811日上午341分,還不到一個月我就進入人生的第二十五個年頭。

我們這一代,就是以年青人的身份渡過世紀末的那一代。有甚麼特別嗎?

BlurEnd of a Century,每一次聽起來情緒也會變得高漲,雖然那是一首非常適合大合唱的歌,但無論如何都不見得怎麼激昂。但,聽眾們永遠都興奮得好像要流出眼淚,那是源自一份莫名的共鳴。

如果說,由英國樂隊blur帶起的Britpop行動是在對抗以Nirvana為首的美國Grunge Rock風潮,即使在搖滾史上兩者不能相題並論,或許End of a Century就是與NirvanaSmells Like Teen Spirit作為兩種文化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表述。

不知與那陰晴不定的天氣有沒有關係,來自英國的音樂很多時聽起來總是多了一層陰霾,blurEnd of a Century聽起來就與那在濃霧中的倫敦一般,令人感到一種一蹶不振的心情,而不如那來自大西洋彼岸的雨城西雅圖之音,在雨中激發出怒氣。Smells Like Teen Spirit成為了九十年代的X世代之歌,為一代人唱出了源自心中對生活苦悶的激憤及抗拒。而End of a Century,就只像在一個男孩漠視著一切,細味著苦悶的人生,一籌莫展。

電子風琴聲伴著Graham的結他,由intro開始已經感到那一份溫柔的敏感。世紀末,對我們來說有甚麼特別呢?沒有。生活一樣沉悶;我們害怕寂寞,即使節目有多無聊在家中仍然開著電視;我們害怕離群,穿著年青人都喜歡穿的服飾,那不是因為我們「喜歡那種服飾」,而是我們「喜歡穿朋友們喜歡穿的服飾」。即使在世界末,我們的生活絲毫沒有不同。

那種苦悶的心情,雖然不致痛,卻癢癢的真的很難受。

現在離世紀末已經差不多一個十年。

新世紀,也沒有甚麼特別。

分別?我們都成長了。但那又怎麼?生活一樣苦悶,我們仍然害怕寂寞、離群。我們家中的電視仍然長開,我們的服飾仍然一樣。但我們背負的東西好像已經不同了,我們再也不是那個可以放開一切的人,我們再也天真爛漫不起,再不能離經叛道,也不可渾渾噩噩。不再是小孩子,再沒有人會為起搭橋修路,拖著你路血前,走路也要一直抬起頭來,看著前路是通往那一方,不然誰會來拖著你的手?

要不然,就當一個不成熟的男人吧。

不過,一個不成熟的男人,在現實社會中又可以如何自處?





End of a Century

By blur

She says theres ants in the carpet
Dirty little monsters
Eating all the morsels
Picking up the rubbish
Give her effervescence
She needs a little sparkle
Good morning tv
Youre looking so healthy

We all say, dont want to be alone
We wear the same clothes cos we feel the same
And kiss with dry lips when we say goodnight
End of a century
Oh, its nothing special

Sex on the tv
Everybodys at it
And the mind gets dirty
As you get closer to thirty
He gives her a cuddle
Glowing in a huddle
Good night tv
Youre all made up
And youre looking like me

We all say, dont want to be alone
We wear the same clothes cos we feel the same
And kiss with dry lips when we say goodnight
End of a century
Oh, its nothing special


Can you eat her?
Yes, you can.

We all say, dont want to be alone
We wear the same clothes cos we feel the same
And kiss with dry lips when we say goodnight
End of a century
Oh, its nothing special

We all say, dont want to be alone
We wear the same clothes cos we feel the same
And kiss with dry lips when we say goodnight
End of a century
Oh, its nothing special
Oh, end of a century
Oh, its nothing special

為了明天,一起高歌,雖然生活仍是這麼垃圾

原來距今已經十多年了,For Tomorrowblur1993年的作品,Modern Life is Rubbish大碟的第一首。而這張Modern Life is Rubbish,在NME雜誌中被評為史上最佳英國唱片「禾稈蓋珍珠」榜的第一位。

十年人事幾番新,Grahm Coxon已經離隊,blur的音樂亦越來越變得藝術性及自我,不再有那一份年青的氣息,再沒有替你我唱出那一份失落的心聲。很有趣,Britpop的起源與blur難以分割,而其中一個Britpop的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復興英國源自六、七十年代的結他搖滾,對抗著當時支配著搖滾樂壇、由NirvanaPearl Jam為首的Grunge Rock潮流。

誰又想到,當年的Britpop龍頭在Britpop之死後,竟會憑藉有濃烈美式風格的樂風重生?

或許是情意結,或許是因為回憶向來特別珍貴,談起blur的話,心中最蕩氣迴腸的仍然是這一首他們在Britpop起飛時的作品。For Tomorrow,今天聽起來仍然是那麼動人。

有時要找一支拍得精彩之餘與歌曲100%的感覺配合的Music Video實在不容易,但這一首歌的Music Video實在是太出色了。沒有特別的視覺效果,沒有一個比歌曲更引人入勝的故事,沒有甚麼華美的地方,沒有粗淺地用畫面配上歌題詞的表面意義,但當你看著聽著,你就會感受到歌曲主題與Video的搭配是如何完美。

或許年青人都多愁善感,容易感受到挫折。我們都認為Modern Life is Rubbish,不是嗎?那麼怎麼辦才好?我們仍然得生活下去,既然如此,就只好「hold each other tightly」,只好「trying not to be sick again」,然後「holding on for tomorrow」。不是嗎?難道只有你一個人難受嗎?難道只有你才發現生命是垃圾嗎?難道你真的不可以與別人一般高興地歌唱嗎?

即使在一個灰暗的社會裡,Damon Albarn可以「啦啦啦」、Graham Coxon可以「啦啦啦」、Alex James可以、Dave可以、坐在馬路旁的女學生們可以、在街邊玩耍的小孩可以、在恤髮的老人家可以、在生果檔的大叔大嬸可以、在街邊路過的小姐可以、辛苦地湊小孩的太太可以……為甚麼我們不可以?

那一份美麗的盪氣迴腸,不單單是歌曲、不單是歌詞、不單是伴奏的管弦樂、不單時那個catchy的「啦啦啦」副歌、也不單是那個被攝進黑白菲林的倫敦,還來自在片中每一個人,那些即使明天的生活依舊令人煩惱,卻仍可以展現出笑容的人。或許,只要我們願意,我們那些垃圾的生活也可以跟他們一樣盪氣迴腸,一樣美麗。



For Tomorrow

By Blur

Hes a twentieth century boy
With his hands on the rails
Trying not to be sick again
And holding on for tomorrow
London ice cracks on a seamless line
Hes hanging on for dear life
So we hold each other tightly
And hold on for tomorrow

Singing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x3)
Holding on for tomorrow
...oh, oh, oh, oh, oh...

Shes a twentieth century girl
With her hands on the wheel
Trying not to make him sick again
Seeing what she can borrow
Londons so nice back in your seamless rhymes
But were were lost on the westway
So we hold each other tightly
And hold on for tomorrow

Singing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x3)
Holding on for tomorrow

Trying not to be sick again
And holding for tomorrow
Shes a twentieth century girl
Hanging on for dear life
So we hold each other tightly
And hold on for tomorrow

Singing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x3)
Holding on for tomorrow

Jim stops and gets out the car,
Goes to a house in emperors gate,
Through the door and to his room,
Then he puts the tv on,
Turns it off and makes some tea,
Says modern life is rubbish im
Holding on for tomorrow,
Then susan comes into the room,
Shes a naughty girl with a lovely smile,
Says lets take a drive to primrose hill,
Its windy there and the views so nice,
London ice can freeze your toes
Like anyone I suppose
Im
Holding on for tomorrow.

誰問你誰是你是誰?

記得當年,我曾經借過一張唱片給一位朋友,可能是SuedeComing up,也可能是Judy and MaryFresh。總而言之,當時年紀還小,思想仍然很幼稚,那時候還很在意別人對自己喜歡的東西的反應(其實現在還不是同樣幼稚),很著急的問朋友聽過沒有、感覺怎樣。當時得到的回答是:「聽過幾首吧,聽Intro覺得好的就聽下去,覺得不對胃口的就飛掉了。」

那一刻我真的被氣得破口大罵。(其實又不算是破口大罵……總而言之……唉)

有時單單用Intro去判斷一首歌可能會太武斷了一點。不過對於像Who Are You這一首歌來說,單單是聽到Intro已經讓你可以肯定,這是一首值得聽下去的作品。

Who Are You,成為了電視劇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的主題曲。很明顯地,這是取其歌名作向證據發問兇手是誰之意,這首1978年發表的作品內容是絕對與之無關。有一種講法是,Who Are You是在對上帝的發問,不過,似乎更多人認同那是Pete TownshendThe Sex Pistols的兩位成員在發問。

歌曲的起源是來在1977年,那個時候英國搖滾樂正在捲入一場革命之中,The Sex PistolsThe Clash等新一代龐克搖滾新星把搖滾樂推進史上最簡單卻又最暴烈的一個年代,對那些開始越走越偏離他們心中搖滾樂中心思想的古老石山作出控訴 矛頭直指著那些被科技、工業、技術迷惑了的浮誇樂隊,像那些音樂只顧追求高深而又艱澀難懂的前衛樂隊。

The Who,來自搖滾樂自從五十年代出生後爆發的六十年代,四名隊員都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而在藝術細胞過人的Pete Townshend領導下,音樂風格亦越見高超駭人。1969年的大碟Tommy是搖滾史上第一張成功的Rock Opera,及後的另一張Rock Opera Quedrophelia,還有一張又一張充滿概念性的大碟、率先使用合成器……The Who,一直讓人認為是音樂詣藝過人的樂隊,前衛而又負冒險精神……

那一天Pete Townshend正為事業上的問題感到煩惱:搖滾樂出現了新局面,卻少了一直擔任先錄的The Who份兒(縱使從Punk Rock中可以找到大量來自The Who的元素),還有當天與前經理人之間的談判以爭取利益……一切看來,彷彿The Who以及其大腦Pete Townshend,已經再不是當年那搖滾樂先鋒,已經「洗盡沿華」成為了搖滾樂界另一化石,再不危險、刺激、難以預測,已經妥協,已經在成為搖滾巨星後停滯下來。

你們以為那兩名以行為乖戾見稱的Sex Pistols成員:Steve JonesPaul Cook,在酒吧裡對那個已經醉醺醺、彷似失去了創作方向的Pete Townshend說了些甚麼呢?

失意的Pete Townshend發現面前的兩個人都不是The Sex Pistols的主腦Johnny Rotten,而他亦不能認出二人。在酒精早已把大腦弄得迷糊的時候,他對二人說,The Who已經向他們當初視為無意義的東西作出了妥協,現在就讓諸如The Sex Pistols的新樂隊去完成The Who當初的目標吧。

當時,Steve JonesPaul Cook跟本不明白Pete Townshend到底在說甚麼。他們只是告訴Pete,他們都是The Who的樂迷,如果The Who解散的話,他們都會感到很傷心。

不知道是因為憤怒還是酒精的影響,醉醺醺的Pete Townshend當時立即衝出了酒吧。在他回到家後便對妻子說了一句:「我剛剛到了地獄。」而,由他衝出酒吧至到回到家中以前,當中發生的事都被記錄在Who Are You這首歌裡。

嚴格來說這一曲並非The Who的最後一首大熱作品,但就在The Who為這一首作品的Video重新錄音(除了Bassline)以後一個星期,鼓手Keith Moon過身了。缺少了Keith MoonThe Who永遠不能再像以往的The Who爆發同樣的力量,就彷似失去了靈魂一樣,所以Who Are You也總算是見證了一個搖滾傳奇的終結。

在這首作品中,The Who簡直把所有絕活都用盡了,在Who Are You裡你可以找到所有The Who成為傳奇樂隊的基本元素,而歌曲在編曲上的技巧之豐富直使人直要跪在地上,對著那佈滿在全曲、各種各樣令人神經觸動的技巧(Power Trio的各自高超演奏、合成器的運用與Power Trio渾然一體、招牌的柔和和音與強勁主音的對比、聲量的強弱對比),簡直就像要挑戰樂迷神經的靈敏度一般。

雖然,Pete Townshend也曾經說過Roger Daltrey的演繹方式使歌曲變得失去了其精神意義。事實Who Are You也的確保留了The Who音樂中的那一份力量,我覺得也不能對Roger這個向來以嘶啞取代細膩的主音要求太多。或許,讓我們聽眾用自己的敏感去感受歌曲比較感性的一面吧。

如果,那是 Pete Townshend對我們的發問?我想,那一個正逢事業不如意、心靈已經變得脆弱、感到理想已被埋沒、對當初視為沒有意義的東西作出了妥協、而且沉醉於藥物及酒精之中的搖滾樂史上其中一名最佳結他手,那個時候也許亦很希望弄清楚自己是誰,自己到底在幹甚麼而下一步又應該幹些甚麼。或許,這一個對自我開始感到模糊的人,希望從別人對自我的認知中找尋出路。如果我問你,你是誰,你又會如何回答呢?

你對底是誰?你又正在做些甚麼呢?你的理想是甚麼?你是否已經背棄了自己的理想呢?

你把自我放在那裡呢?

或許是過於多愁善感,或許認為歌曲突然變得平靜的演奏間場是給予聽者一個思考答案的時間是過於煞有介事,或許只是因為我現在的心情實在太苦悶了一點吧了。不過,這首一流的搖滾作品,即使你只是從一般欣賞搖滾歌曲的心情去聽,它仍然可以擠身The Who的經典作之一,而且是最後的經典作……安息吧,Keith MoonJohn Entwistle



Who Are You

by The Who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I woke up in a Soho doorway

A policeman knew my name

He said "You can go sleep at home tonight

If you can get up and walk away"

I staggered back to the underground

And the breeze blew back my hair

I remember throwin' punches around

And preachin' from my chair

Well, who are you?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I really wanna know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Tell me, who are you?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Cause I really wanna know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I took the tube back out of town

Back to the Rollin' Pin

I felt a little like a dying clown

With a streak of Rin Tin Tin

I stretched back and I hiccupped

And looked back on my busy day

Eleven hours in the Tin Pan

God, there's got to be another way

Well, who are you?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Oh, who are you?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Come on, tell me who are you?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Oh, who the fuck are you?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Who are you?

Ooh wa ooh wa ooh wa ooh wa ...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I really wanna know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Oh, who the fuck are you?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Who are you?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Oh, tell me who are you?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I know there's a place you walked

Where love falls from the trees

My heart is like a broken cup

I only feel right on my knees

I spit out like a sewer hole

Yet still recieve your kiss

How can I measure up to anyone now

After such a love as this?

I really wanna know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Oh, who the are you?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Who are you?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Oh, tell me who are you? (Who are you? Who, who, who, who?)

I really wanna know

I really wanna know

Come on tell me who are you, you, you, who are you!

My Generation

人類的所謂文明根本都是一堆狗屁。你們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以為懂得發明微波爐來處理那些冰鮮魚容燒賣作茶點,比那些花半天去鑽木取火去烤肉的原始人來得高明。你們之中有一個人才華天縱,斧心獨運地計算出一套非常博大的理論,用以解釋時空的秘密,又令你們自滿兮兮地蔑視那些只懂看日出日落來辨別時間的人,以為手握著真諦,運籌帷幄。

一派胡言!好傢伙你以為你知道了些甚麼?你運用頭腦滿足了你的求知慾,你運用知識去構建人類社會複雜的政治體系,你運用思考使人類找到一套可從中獲利的經濟系統,這是多麼多麼的非凡,多麼多麼的卓越。然後地球開始被污染,國家之間戰爭連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復存在,只有訶諛奉承及爾虞我詐。然後你們偉大的所作所為,就由你們的後代—我們來承受。因此我們又被你們迫得延續你們的建設,又使我們的後代承受得更多。

直至和平與善良完全泯滅為止。

就是如此,慢慢地,本來只有成年人才會去承受的一切醜惡的現實,加諸到年青人的身上。

對,這股他媽的怒火是來自一份無知的反叛。我們怎麼可能不光火?那些經歷一代又一代建構而成的垃圾,再經你們加工使之變得更加醜陋,使我們只能步向比你們的灰暗成年更灰暗的成年!我們怎麽可能不反叛?你們可以繼續陶醉於你們口中精緻迷人的高尚音樂之中,但就是因為你們這一份自以為是的態度、高雅、惺惺作態;我們就只能敬而遠之並沉溺於那些來自地獄的噪音,我們繼續在沒有建設性的狂怒躁音中找尋我們失去了的東西,因為我們要發洩,發洩對你們的怨氣,我們要找到現實社會使我們失去了的動力。

為甚麼我身處的社會不是可以光著身子在草原上四處奔跑,隨處覓食,找一個朋友來為我捉蛩,再去把個馬子打一炮,最後染了惡疾或被猛獸吃掉而一命嗚呼,乾脆爽快!這不是文明社會,這種社會不優雅,不是高檔次;但他不會使臭氧層穿了一個洞,地球不會因為有個瘋子誤放核彈而弄得污煙瘴氣,人與人之間可以愛恨分明。

就是你們的所謂文明,現在我連對陌生人表現友善一點也會受到傷害,隨性地下抉擇就會被指為愚昧;對著馬子,脫下褲子,也一臉羞赧。我們的本性到底有多扭曲?這種扭曲是否也高明得很?

狗屁!廢物!讓我們繼續向著黑暗的未來一起邁步挺進,引頸就刃,端的是不負少年頭。這可好了!我終於在怒氣中找到勇氣去面對現實。

這個時候還用管這首My Generation是否The Who最知名的作品嗎?還用管John Entwistle一直爆響著低音結他,以及提供了可能是搖滾史上第一次的低音結他作獨奏?Rodger Daltrey那口吃般的演唱還重要嗎?我還管那他媽的呼喊與回應及中止伴奏是受了甚麼影響、全曲升了多少次Key

這在種火氣十足的搖滾樂中一起瘋狂,直至看到Pete Townshend把結他敲至粉碎、把擴音器打至激出火花、Keith Moon邊打邊踢倒身前一個又一個鑼鼓,一切便安好了,生活終於可以繼續。

除了發洩我們還可以幹甚麼呢?我們對你們所做的一切也無能為力,只有面對,問題只是勇氣從何而來。


這就是我們的世代。






My Generation

By The Who

 

People try to put us d-down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Just because we get around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Things they do look awful c-c-cold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I hope I die before I get old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This is my generation

This is my generation, baby

Why don't you all f-fade away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And don't try to dig what we all s-s-say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I'm not trying to cause a big s-s-sensation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I'm just talkin' 'bout my g-g-g-generation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This is my generation

This is my generation, baby

Why don't you all f-fade away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And don't try to d-dig what we all s-s-say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I'm not trying to cause a b-big s-s-sensation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I'm just talkin' 'bout my g-g-generation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This is my generation

This is my generation, baby

People try to put us d-down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Just because we g-g-get around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Things they do look awful c-c-cold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Yeah, I hope I die before I get old (Talkin' 'bout my generation)

This is my generation

This is my generation, baby

太空異聞錄:變色龍說湯姆少校嗑藥嗑到地獄去了

無論從那個層面來看,Space Oddity都是David Bowie的第一首流行作品。不單單如此,它也許也是Bowie最廣為流傳的一首作品,名氣絕對不比”Heroes”這首Bowie的招牌作低。(聽說在2007年維珍航空正式提供大空旅遊服務時,太空船艙內播放的音樂已經決定了是這一首1969年的作品)

David Bowie曾經表示創作這一首歌的時候,他的確受到了在Space Oddity發行前一年公映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游》(2001:Space Odyssey)啓發。除了題材上的類似,電影中的迷幻影像效果與歌曲氣氛的確頗為相似,更重要的是兩個故事,都是以完全的開放式結局完結,非常有玩味。我記得在一、兩年以前,電視台又一次放映《2001太空漫游》,有朋友向我表示不知道這套電影有甚麼好看的地方,完全「不好看」、「不知所云」。但我倒認為,即使先放下在映像、音樂、科技預示、氣氛凝聚等等最為經典的地方,故事本來的啟發性以及不下定論地讓觀眾自行解讀的做法,就已經足以令人回味,讓它在我心中在放在一個永遠打不倒的位置。(我不是說史提芬史匹堡的電影不好,而他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導演,但我實在不喜歡他那一種把觀眾的情緒完全掌控的手中的做法。你不認為你在看《機場客運站》的時候,你的一笑一哭都盡在那傢伙計算之中嗎?那實在太沒趣了)

可惜的是,這一則《太空異聞錄》,卻在1980被那個清醒得過了頭的David Bowie以一曲Ashes to Ashes「塵歸塵」作了定論。我們不用過份認真,投訴一個太空人怎麼可能是一個癮君子,怎樣可以在太空艙內嗑藥;我甚至認為那的確是一個很出色的點子(雖然,Bowie可能早有這個想法、而很多人早已把這故事解讀為嗑藥故事),但同時我卻認為這還不如留給樂迷自己去思考湯姆少校為何作出那一個決定。在這一個決定上,David Bowie實在不如史丹利寇比力克。(或許Bowie認為這是一個警世的機會,去告訴大家不要嗑藥,但我的看法是不嗑藥的Bowie實在清醒得過頭了,清醒得以為自己真的很清醒)

但無論如何,讓我們一起忘記Ashes to Ashes,雖然它聽起來並不差。

Space Oddity,是那麼樣的一個浪漫動人的故事,那是我所看過的故事之中最漂亮的一次自毀行為。

有點煞有介事,我的確不太願意說出那是自殺,除了因為自殺難以定義以外(沒有意識尋死卻因自我行為致死算不算自殺?),那實在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如果有人說自殺本質上並沒有問題的話,不知道要被多少衛道之仕、宗教份子鞭撻得體無完膚。有關自殺的爭議,實在是太多太多,而我認為最大問題是,人類實在不夠聰明去清晰理解每一件事物。不要說心智未成熟的年青人會想錯方向,即使一些所謂成年人其實也不見得很聰明。總而言之,為免使一些思想上有所缺失的人錯誤地思考,因而被作出不明智的決定,我們總是安全地先說一句:「任何情況下,自殺都是錯誤及愚蠢的行為」,甚至有宗教以執行者會下地獄受永恆的折磨來阻嚇(到底天堂如何定義自殺呢?還有,事實上好像沒有說會下地獄,只是上不了天堂。不過,上不了天堂的傢伙都一定會被弄到地獄去……真是他媽的見死不救)

你想一想,你當上了一個太空人,飛到真正寧靜的太空之中,看到那個浩瀚無邊的星空、那個美麗動人的藍星,你選擇留在那裡,縱使會使你的生命餘下的時間縮短,但你仍選擇放棄你回到地球後的那一個太空英雄地位、放棄你將會滾滾而來的名與利,甚至放棄你深愛著妻子,放棄了你所擁有的一切。

漂亮之處是其神秘的不明智,不是源自挫折、懦弱、逃避、不是因為小女友拋棄了他、不是因為父母的責罵、不是因為功課厭力、不是因為事業失敗、不是因為你一無所以(或許,也不是因為嗑藥嗑壞了腦袋);而是一個只存在於你我心目中的想像中的理由,隨你去編寫。

那可能我所看過的自毀至死的行為之中,最漂亮的一個。(恕我涼薄,報紙上看到的那些為情為財為功課的,實在太不堪。啊,那麼《少年維特的煩惱》呢?我不知道,但如果你也認同維特是歌德的自我投射,歌德倒沒有自殺,以寫作及新戀情去面對愛情及生活帶來的痛苦。如果歌德自殺了的話誰去寫這本小說呢?)

伴著這一個浪漫得要死的故事,David Bowie的歌聲在平靜與激烈之間反覆前進,電子聲效的弦、管樂,一直提供著太空上的那一份壯大與寧靜的美;由升空前的進行曲式敲擊樂聲、心跳般的低音結他,隨著太空艙衝出大氣、投身星空以後,鼓擊的節奏變得自由,低音結他更開始越發混亂而精彩。想像一下,那個在昇空前一直自我壓抑的湯姆少校,在升空後得到完全的釋放,自由的思想開始變紊亂,最終一切扭曲著去太空深處飛去,遠離了我們,一切回歸平靜。

那是最華美、最裝模作樣、最匠心獨運的方式,去表達最野性、最不明所以、最虛淺、最沒有理由的叛逆。

(這種叛逆不見得很高明,但總比只會叛逆父母、叛逆老師好看一點。起碼,人家現在是叛逆了人類文明。但創作歸創作,有時欣賞創作,對是非或許應該放開一點。你有膽子的話倒可以先去找大文豪歌德的晦氣,反正我認為David Bowie在「塵歸塵」以前都沒有想過「政治正確」的問題。而且,沒有太多人有機會對Major Tom去作出模仿自殺,那與歌德讓維特吃下兩口子彈相差了「十萬里」。)

真的幹得漂亮。(但我寫得有點辛苦,我沒有勇氣去承擔別人指我鼓勵自毀行為的指責,越寫越小家,真難看)

值得一提,在此曲中負責低音結他的是Herbie Flowers,亦即是那個在Lou Reed的流行作品Walk on the Wild Side中作出了經典低音二重奏演繹的樂手。






Space Oddity

by David Bowie

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
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
Take your protein pills and put your helmet on

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
Commencing countdown, engines on
Check ignition and may gods love be with you

Ten, nine, eight, seven, six, five,
Four, three, two, one, liftoff

This is 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
Youve really made the grade
And the papers want to know whose shirts you wear
Now its time to leave the capsule if you dare

This is major tom to ground control
Im stepping through the door
And Im floating in a most peculiar way
And the stars look very different today

For here
Am I sitting in a tin can
Far above the world
Planet earth is blue
And theres nothing I can do

Though Im past one hundred thousand miles
Im feeling very still
And I think my spaceship knows which way to go
Tell me wife I love her very much she knows

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
Your circuits dead, theres something wrong
Can you hear me, major tom?
Can you hear me, major tom?
Can you hear me, major tom?
Can you....

Here am I floating round my tin can
Far above the moon
Planet earth is blue
And theres nothing I can do.

Why?Why Annie Lennox?

認識Annie Lennox是很晚的事,一切都得從Live8那次談起。身處香港,對Live8這一個事件感覺真的非常奇怪。事實上,我一直認為香港是一個非常自我隔離的地方。香港人一直很喜歡稱呼香港為一個國際化都市,中西文化融匯的地方,這一點的確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到:在香港很容易吃到西餐、買到各式各樣的西方品牌、街上「好很」容易聽到別人中英夾雜地說話。不過,我們真的與國際社會有良好的聯繫嗎?香港人真的融入了國際社會嗎?倒也不見得。我始終香港人是一種自以為西化卻非常傳統的中國人,「西」不是你去吃西餐說英語看荷里活電影就「化」了的,事實我們的行為及對事物的觀點仍然是非常傳統的中國人。

Live8可以算是一個西方流行樂界舉辦的大型政治活動。本來流行樂界是一個很好的引子,呼起政治冷感的群眾對某些政治問題的關注,雖然我也不知在外國Live8是否引起很大的迴響,但起碼那是一次非常大型的演出(四大洲的十個城市同時演出,還有最後在愛丁堡的「終極一推」),不過香港對西方流行樂也不太關心,連帶Live8在香港也不見得引人注目。對,我們有自己的流行樂,而且我們的流行樂又是那麼的循規蹈矩,政治冷感。對,管那他媽的死鬼佬?我們是香港人,Live8算甚麼?G8又算甚麼?音樂還音樂,娛樂還娛樂,管甚麼糧食危機?

這只不過是一段與Annie Lennox無關的廢話。

看到Live8的片段其實是有一點偶然。你可以想像,家中晚上的電視操控權其實並不在我的手上,我沒有選擇的餘地。雖然我在較夜的時段也可以看到Bon JoviMuseMadonna等人的演出。

但在我所能看到之中,Annie Lennox以鋼琴自彈自唱著這一首”Why”,肯定是整個演唱會之中的最佳時刻。你要知道,我那時才知道她叫Annie Lennox,我才第一次聽到”Why”這一首歌,雖然我倒也認識Eurythmics。但即使是第一次的邂逅,我那一刻的感動卻要超過了每一個我喜愛的樂手演出的任何一首我喜愛的作曲,所有你想得到的人都要靠邊站。

歌曲本身就不像那種在預先編排好的框框內創作的作品,沒有精心雕琢出來流暢上口的主旋律,沒有那常見的verse-chorus曲式,一切都就像是隨心而發,按感覺而來。(即使不是,起碼我認為聽起來很像)

現場演出那一份感染力,到現在也是難忘。當然,錄音室版本沒有了那驚鴻一現的珍貴,也少了初次接觸而來的那一份震撼。但那是沒有問題的,每次聽來,仍然是那麼的叫人感動,身體不由自主地放鬆,雙目乏力,只感受到Annie Lennox那充滿穿透力的歌聲隨著電子風琴聲為基礎的樂器演奏滲進腦內,再散透到全身。一份無力感,澎湃有力地擁進了心頭,為甚麼呢?

我們都有說不出口的話,但那是為了甚麼?我們都只會互相傷害,又是為了甚麼?說不出口的話卻一直縈迴在心?為甚麼我們都知對方所想,卻不能理解?為甚麼?為甚麼你總是不明白我的感受?為甚麼你不知道我在說甚麼?為甚麼?為甚麼大家直到流著兩道淚水,也只能問為甚麼?為甚麼呢?到底是為了甚麼呢?

那是真正的搖滾歌姬,演繹出一首真正動夠感動人的歌曲。





Why
By Annie Lennox
 
How many times do I have to try to tell you
That I'm sorry for the things I've done
But when I start to try to tell you
That's when you have to tell me
Hey... this kind of trouble's only just begun
I tell myself too many times
Why don't you ever learn to keep your big mouth shut
That's why it hurts so bad to hear the words
That keep on falling from your mouth
Falling from your mouth
Falling from your mouth
Tell me...
Why
Why
 
I may be mad
I may be blind
I may be viciously unkind
But I can still read what you're thinking
And I've heard is said too many times
That you'd be better off
Besides...
Why can't you see this boat is sinking
(this boat is sinking this boat is sinking)
Let's go down to the water's edge
And we can cast away those doubts
Some things are better left unsaid
But they still turn me inside out
Turning inside out turning inside out
Tell me...
Why
Tell me...
Why
 
This is the book I never read
These are the words I never said
This is the path I'll never tread
These are the dreams I'll dream instead
This is the joy that's seldom spread
These are the tears...
The tears we shed
This is the fear
This is the dread
These are the contents of my head
And these are the years that we have spent
And this is what they represent
And this is how I feel
Do you know how I feel?
'cause i don't think you know how I feel
I don't think you know what I feel
I don't think you know what I feel
You don't know what I feel

來自70年代初的不老改造者 — Transformer by Lou Reed

2006年的今天,煞有介事地去向一篇有關一張1972年發行的唱片的所謂樂評,感覺真的很奇怪。

對,要說的話,別人都已經說過,事實是任何有關這張唱片的資料、評論你也很容易可以找得到。Lou ReedThe Velvet Underground(我實在太喜歡「地下天鵝絨」這一個譯名,恕下文改用中譯名字)David Bowie如何成為Lou Reed的唱片監製、《Walk on the Wild Side》那句永遠流行的「doo-doo-doo-doo-doo」……這些還用我來說嗎?畢竟這一張也是搖滾樂史上有名的唱片:在英國《NME》音樂雜誌所選的史上最佳大碟排名55,《Q》的史上最佳唱片之一,以及在美國音樂雜誌《滾石》的所選的史上五百張最佳大碟中排194

排名很多時候都是沒有意義的,正如在今天找來一張貓王的唱片,即使再經典,除了年近六十的大叔大嬸會緬懷一返,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那是老掉牙的一套,只有在一些播放懷舊音樂的電台節目,你才可以聽到貓王的性感震音,想像他在你面前扭屁股(對不起,我絕對尊敬貓王,但我說的是事實,你可以嘗試對潮童朋友說你喜歡關正傑)。但這一張《Transformer》卻是如此的與別不同,歷久常新。即使在今年聽來,它仍然乎合大眾的美學觀。這一張1972年的唱片,當中的美是源自音樂當中最根源的部分,沒有過份修飾,沒有抹上一層濃妝艷抹,它是如此簡單直接,誠實自我,三個和弦,不能抗拒。

很多人認為,這一張《Transformer》是Lou Reed走向Glam Rock的唱片,原因當然包括那些Bowie前妻替Lou Reed選購的衣服,以及Reed臉上塗上的一抹白粉及眼影。事實《Transformer》的確比「天鵝絨」時期更接近人群,更容易親近,更多人會在浴室內選唱。但它與當時所謂Glam Rock的入時音樂仍然有著一定程度的分別,即使是當時令David Bowie成為流行巨星的那一張藝術成份比較濃厚的Ziggy Stardust,那些七十年代的Glam Rock在今天聽來,一個對搖滾樂全無認識的小四男生也會告訴你:「甚麼來的?很老餅!」而《Transformer》卻不是這樣的,完全不是。

David Bowie沒有令Lou Reed變成另一個星塵歌姬,而事實Bowie本人亦一直深受「天鵝絨」影響。我認為《Transformer》的Lou Reed仍然是「天鵝絨」時期的Lou Reed,縱使你不認同,我卻是這麼樣的認為。Lou Reed的旋律自「天鵝絨」時期已經是這麼簡單直接,最重要的是《Transformer》裡,Lou Reed所寫的歌仍然是如此自我,像詩賦一般的詞作誠懇地客觀訴說著他所見的一切(當然還有Lou Reed那招牌仿似沒有音調起伏的「說唱」聲音)。不同的只是,「天鵝絨」時期,John Cale提供了更多實驗味道濃厚的「聲音」,歌詞也許也比較陰暗及認真(與其說是刻意營造,不如說是Lou Reed心態的轉變,《Transformer》不少作品都是在「天鵝絨」時期寫下的),而BowieMick Ronson則把最基本卻不失創意的音樂美學帶進《Transformer》,聽起來很簡單,卻同時把搖滾樂向爵士樂的邊界推進了一大步。

大碟中第一首《Vicious》是全碟中最搖滾的一首,重覆的結他Riff與鼓組合而成的節奏貫穿全曲,不太優美卻令人無法抗拒;旋律亦然,只要聽過這首歌一次,腦袋從此便會偶爾播起那非常有趣的第一句「Viciousyou hit me with the flower」而這句說話就是在「天鵝絨」時期Andy WarholLou Reed說的。《Hangin’ Round》為碟中比較接近Hard Rock風格的作品,當然要多謝那隻「來自火星的蜘蛛」Mick Ronson提供了強力的電結他,但與《Vicious》一樣,《Hangin’ Round》中Lou Reed仍然提供了在旋律及文字上點石成金的妙句,這次是Chorus的末句「You’re still doing things that I gave up years ago」。

搖滾樂界有一句名言說,買下「天鵝絨」唱片的人很少,但每一個買過「天鵝絨」唱片的人都開始玩音樂,組一隊自己的樂隊(聽聞很多人說這是Brian Eno所說的,但我又有聽過人說這是Lou Reed自己的話,如果你有確實的資料不妨聯絡一下本人)。這個說法聽起來有點過於浪漫,但用來總結「天鵝絨」的啟發性卻是相當合適,因此廣為流傳。不過,縱使聽起來是如此之不可信,但我仍一廂情願地相信著這是一個事實;雖然不是「天鵝絨」,但有關《Transformer》內的《Andy’s Chest》,現在我是非常認真地說,真的,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真的只是第一次,只是第一段verse,感受到的不是那種所謂的「震撼」,不是甚麼「驚為天人」,雖然聽起來可能有點友稚又有點笨,只是我真的由心想到了一件事:「原來這麼簡單的音樂,三個和弦的組合,也有人可以寫出這個樣子的歌。我也懂得彈三個和弦,我也懂得寫五線譜,怎麼不去試一試呢?」

樂評人Lester Bangs把「天鵝絨」及Lou Reed的音樂說成Proto-Punk,這一張《Transformer》說是Punk Rock的話好像太優美了一點,但如果你抓著那一份簡單的「熱情」、那一份「自己動手做」的感覺的話,Lou Reed的確替數年以後的Punk Rock立下了模階。

當然,《Andy’s Chest》的歌詞比想像中高深,有如詩作一般實在不太容易理解,雖然歌名點出了歌曲主題是有關Andy Warhol的死,但要明白兩者之間的關係實在要花點時候。但其實我們也可以寫得簡單一點,另一首由輕巧的結他、低音結他、鼓及大號合奏組成的《Make up》則來得既簡單又易懂,由旋律、編曲到歌詞都是如此簡潔地漂亮,編曲的了了幾筆既襯托出Lou Reed的聲音,又不失樂器本身的風彩(尤其經常回應著Lou Reed歌聲的大號)。非常流行的作品《Satellite of Love》則是全碟最漂亮的一首,不單單是那個擅長彈電結他的搖滾樂手Mick Ronson獻出了叫人驚異的管樂編曲及非常漂亮的鋼琴伴奏,也先不論David Bowie唱出了美麗的和音及搶耳的高音,最重要的是原來Lou Reed都有如此溫柔動人的一面,而且不失趣味。每個人也可能對《Satellite of Love》的歌詞作出不同的理解,正如Lou Reed自己說,其實他也不太明白《Satellite of Love》歌詞在說些甚麼,他說他在一次對聽眾大聲演唱的時候突然明白那是有關嫉妒,但他也提醒我們,他也可能是錯的,雖然歌是他寫。唱片最後一首的《Goodnight Ladies》,Lou Reed唱出一個比較明顯的失戀漢子,編曲聽起來就像一個小管樂樂團的演奏(有著與《Make up》相似的大號),縱使不如《Satellite of Love》那般漂亮,但那種充滿夜色的沉靜庸懶表現出來的,卻是最有趣味的失戀感覺。

同樣的輕鬆及趣味也可以在《I’m so free(Bowie的吼叫實在太精彩了)及傳說是由Bowie所寫卻讓給Lou Reed作為禮物的《Wagon Wheel》中找到(Lou Reed竟突然會對天父說起話來了)。不過,最最最能把Lou Reed從天鵝絨中分別出來的,可能是那一首《New York Telephone Conversation》。無論從那個角度去看,這首歌也是一首小品:只有分半鐘的長度、只用了七條聲軌去錄音、少量的樂器與及逗趣的主題。原來,看似生人勿近的Lou Reed還可以是這樣可愛的(雖然喜愛「天鵝絨」那些佈滿稜角及劍拔弩張的藥物、性虐主題的人可能感到太幼稚了一點)

我留得比較後才談,但《Perfect Day》絕對是在唱片中非常流行的一首,九十年代中曾經起次為人留意,原因當然是被導演丹尼波爾用於名噪一時的電影《迷幻列車》之中,及後BBC亦以慈善用途為名以群星演唱方式重新錄製,由Lou Reed親自唱第一句及最後一句。當然,現在談論的當然是收錄在《Transformer》中的原版。全曲編曲都以鋼琴及弦樂先行,管樂在激盪的副歌部分才出現,低音結他及鼓的節奏部被刪減得只剩一個爵士樂節奏部的感覺,某情度上這首歌是很難被歸入搖滾樂類的。編曲帶著這一種哀怨的感覺,與Lou Reed那把單調平淡的嗓音引起了一個很奇怪的作用。Lou Reed「說唱」給人的感覺從來都是那麼冷淡(或許是因為他聲線的原故),現在竟由他來唱出這一種感情如此濃烈的作品,那種徘徊於激烈與冷淡之中感覺,實在是棒極了。

如果你聽過這一張唱片,而聽到我說我將就之打住,你一定會走到廚房裡磨菜刀,準備要來斬死我了。對,要談《Transformer》,又要把《Walk on the Wild Side》丟在一旁的話,的確是一門死罪。如果說單憑Lou Reed在「天鵝絨」時期的創作已經足以令他擠身孤高的搖滾樂經典殿堂,《Walk on the Wild Side》卻是真真正正使Lou Reed得到普羅大眾的認同及喜愛。其實,《Walk on the Wild Side》聽起來是如此簡潔,如此容易的聆聽,這個亦是為何它令Lou Reed這個人走到群眾之中。但如果你認真地細心去聽,這首歌其實可能是整張唱片之中,全身佈滿最多針刺的一首。不要說七十年代,即使在今天聽來,歌詞所說的一切都不是可在大氣電波中廣播的一首。但就是因為我們大眾對動聽旋律的喜愛,與及甚少認真地聆聽歌曲,不單我們錯過了,連BBC的大老爺們都錯過了:他們沒有聽出歌詞中談到Candy進行口交(而年青人在公眾廣播中能夠聽到這個場面,實在感到異常興奮)。當然,撇開了歌詞的尖銳及敏感,《Walk on the Wild Side》聽起來好像並不狂野,而是那麼精緻動聽,使人不能拒絕。多謝低音結他手Herbie Flowers(一度是著名樂隊T-Rex的成員,聽說是英國其中一名最有名的錄音樂手,在唱片中,大號也是由他演奏的),此曲由Intro開始已經異常特出的bass line,就是他的提議。原本的計畫只有我們所聽到的低音大提琴部分,本來也是相當不錯,但他對Bowie提出,他想加一段起音比原有bass line高十度的低音結他。就是Herbie的這一個提議,除了《Walk on the Wild Side》的低音部豐富起來,連帶搖滾樂的可能性也被推前了一步,因為以前從來沒有人會用十度音程(甚至可能沒有人會用複音程吧,幹嘛不用一個簡單的三度呢?)來作流行樂中的合音。

對了,還有最後的色士風獨奏,那個人是David Bowie幼時的色士風老師Ronnie Ross

Transformer》的永不落伍,主要就是源自當中沒有過份修飾的地方,簡潔及直接的編曲使它保持著音樂最根源的美。那就好像一個沒穿衣服的女人(好,起碼有化妝吧),那種源自銅體的曲線美學是永恆的,那是由人類開始交配到公元4259年大家都會去欣賞的;至於那些一套套入時的衣服,就只可以等待十數年後潮流回歸,或者可以再威他一個一年半載吧。

當然,那個女人本來要是一個美人,不然學人談甚麼美學?

以下來自《Walk on the Wild Side》,就是那種赤裸裸的美,永不落伍的美: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doo

……一起doo到永遠吧!

所謂樂評

我只是突然希望談一談寫樂評這個玩兒意。我沒有專業的音樂知識,也聽得不多,但喜歡侃侃而談的個性卻經常使人誤會我有些甚麼了不起的音樂知識。我的確偷偷的寫過不少所謂的樂評,但用認真的文字去寫的卻為數不多,不過感受卻也的確不少。

因此也有一股強烈的慾望去漫談一下所謂樂評是甚麼一回事。

如果你對樂評沒有興趣的話,可以就此打住。因為在下一個句號以後的五千七百八十六個字(MS Word數的,你不信它的話,也可以自己數一數的,我寫這篇垃圾已經花了太多時間),對你來說都只是一個混球在發瘋而已。

到底一般人是怎樣看那些閒賦在家沒事幹學人寫起樂評來的傢伙呢?

第一,那人肯定是一個自大的混球,他竟然以為自己可以憑些甚麼對那些專業樂手的作品指指點點,也竟然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如何精闢獨到。對,因為你聽完那些狗屁音樂之後,說出了很多你自己的感受,所以你就被視為一個自以為是的人,因為你的感受沒有人聽得明白。

如果你接受不了,或是不肯相信自己是一個自大的混球,那麼請你有空的時候,還是到街上釣釣馬子(男的)、或留在家中學會煮道菜好了(男女也適用,但男的多數選擇去釣馬子),這是為了大家的前途著想,我可是認真的。

如果你居然不怕當一名自大的混球,仍然要學著別人寫一篇樂評的話,你就必須要學會面對其他混球。如果那名混球對你所寫那篇樂評的那張唱片沒甚麼認識,你可能會多了一名混球朋友,因為他認為自己與你臭味相投。如果,那是一名十五、六剛開始學會以聽音樂來特顯自己的不平凡的小混球,你更要留神,他可能會不厭其煩,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的三百六十四天找你「分享意見」,管你壓根兒沒有聽過他說的點點甚麼北歐死亡搖滾。如果你遇到的是一名對你所寫的那堆音樂有見解的混球,你就要小心了,因為你文中的每一個談論點也可能觸及他那過敏的神經,而你知道自己雖然嘴上信心滿滿,但其實明白不過,自己根本沒有甚麼見地;所以你開始害怕了,你身上的每一條毛髮也像箭豬一般倒豎起來,準備迎接外界對你那篇狗屁不通的樂評的挑戰。

還不明白嗎?一般人覺得你自大,有見解的混球對你看不順眼,能夠接受你的就只剩下那些跟你一般甚麼也不懂的混球。

若果你仍然要去寫一篇樂評,希望它會為你帶來些甚麼得益的話,你還得要好好的聽一聽我說。

首先,它不會成為你的職業。雖然我知道大部分人也「沒有」這個想法,但我也知道很大部分人曾經「有過」這種幻想,憑藉自己對音樂的「專業」知識,比那些平民更強烈的音樂觸角,如果可以把撰寫樂評的工作作為職業,端的是一份優哉悠哉又能盡展所長的好工。

冷靜下來,我沒有說你有過這種幻想,你沒有,像你這種實事求事,腳踏實地的社會棟樑,怎麼會有這種笑死人的幻想呢?對不對?我可是很了解你的性格吧?

對,這只可能是一份興趣。不要夢想可以被香港一些碩果僅存的音樂雜誌相中,那裡的人很專業的 我沒有說他們比你專業,你也很專業,你也知得很多、聽過很多……

也不要以為你有機會可以到那些娛樂雜誌上班,寫那些派膠星的一百字短評。那種碟評誰人不會寫?他們雜誌內可有大量會寫中文字的記者。也不要以為自己文筆比他們好,要知道,一百字以內道出自己對一張唱片的感受絕對不容易。對,因為你對音樂太有熱誠,有太多話要說了,要寫那些一百字內完成的短評,要麼你就要對音樂沒有太深的認識,沒有不吐不快的執著,要麼你就是一個文字功力很高的專業樂評人。

更不要以為寫幾篇樂評可以釣馬子。我寫過,我知道。你寫完一篇以後會很有滿足感,為自己的一份虛偽的才氣而自滿兮兮。不過,我告訴你,不是這個樣子的,只要你認真重看一下自己的大作,你會發現那其實只是一篇狗屎。不要因為別人的兩句稱讚感到高興,不是這樣的。你重看之下,如果仍然奇蹟地感到自己的作品非常出色,那麼,多半是因為你不太懂得文學賞析吧了,你賞析與創作能力一樣的爛。(當然,我先假設你不是因為自己寫了篇一百字的樂評就自以為了不起)寫兩篇所謂樂評,沒有甚麼了不起的,馬子們仍然是喜歡那些真正有才華的人,或是在她們面前浮誇地說些不好笑的笑話的人(當然,還有有錢的人)

當然,如果你擁著你的馬子在床上,說些偉大的搖滾或音樂理論,對這晚上球場可以順利開打是有作用的。試想想,你擁著一名不知道Mick Jagger是誰的女孩在床上,然後大談The Rolling Stones如何承襲Chuck Berry的創作模式把搖滾樂變得越發狂噪,又或是The Sex PistolsPunk Rock如何打造了全新的狂噪搖滾新一頁,甚至分析著Twins在本地樂壇之成功及其刺點之所在……如果她是一個無知的女孩,那一晚她一定會很崇拜你,讓你為所欲為;反之,她也會為你如此努力地鬼扯一番感到又好笑又配服,免為其難地給你這個胸無一物卻又自以為是的傢伙一點獎勵,就當是回報你說那一大堆廢話所費的口水。

當然,那劑催情藥又不一定是音樂。你也可以談談那些女孩子全無興趣的歐洲十八世紀史,作用大致相同的。不用怕她沒興趣,她又何嘗關心Kurt Cobain的死呢?

但,記著,前題是,你要懂得說些不好笑的笑話把她騙上床(或者你是有錢人)

好像把話題扯得有點遠。對了,只是為了興趣,如果你願意只為自己的興趣去寫,如果你真的自以為是到這個地步,那麼再沒有人可以說點甚麼。

恭喜你,得到了一個滿有挑戰性但完全沒有人會欣賞的興趣。

那麼,現在先談論一下寫法。

個人風格當然重要,但如果你仍然未建立起一套個人風格,又或是礙於寫作能力,有想法但苦無頭緒不知從何入手的話,或許我可以給你一點建議,即使你可能本已身懷絕技,是一名職業寫手,也可能從中找到一點啟法,畢竟創作就是這樣,從一些看似完全無關的地方找到靈感絕非新鮮事,從一些爛創作中提煉出精華,也可算是廢物利用了。

首先,不要介意自己的寫作能力不佳。以我之見,寫樂評絕對是屬於文學創作的一種,屬於評論文體中最通俗最自由亦最無關痛癢的一個範疇。而且如果你的寫作有著一個獨特的語法錯誤方向,不用怕,那就是你最強烈的個人風格,那是你對中文語法的一種挑戰,對守舊思想的一種反動。也即是說,你以筆代替結他去延續著搖滾精神,以文字代替音樂去操他媽的狗屁老古板。對,很酷的,不妨一試。

解決了文字的問題以後我們要決定方向。其實一張唱片的好壞完全是個人的感受,音樂是人類的一種內在感受,再萬人稱頌的唱片也可以找到無數地方作出口誅筆伐(很多人也批評那此萬世流芳的古典樂沉悶不堪,不是嗎?),再差的唱片你也可以高呼為驚世奇珍(看我一會如何拍Lou Reed那張Metal Machine Music的馬屁,我試聽過,只捱了四分鐘。不過,與其說是拍馬屁,更像在抽水吧……)。尤其是,如果你很希望可以用寫作樂評來特出自己與別不同的獨到眼光,以及在馬子心裡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仍然認為寫樂評可以釣馬子),當一個閃電反派是最好不過的。

「縱使Joey不是最漂亮的女歌手,她的一舉手一投足散發出來的自然美,都是女樂迷們的最佳自我投射、男樂迷們的理想情人。但Joey除了這一份天生而來的自然美,隨著歲月更陪養出一份無比的自信心。日漸成熟的唱功,配合著優質的制作,Joey把最成熟的美感注入全新的大碟Ten Most Wanted之中。像《金銀島》、《最後的茱麗葉》、《舌尖開叉》等,都是Joey成熟輝煌的唱功一次又一次的見證。而在《流淚眼望流淚眼中,Joey巧妙的聲線運用更把黃偉文詞作中的一份深情作了一次完美的演繹,誰說香港樂壇沒有天后?……(下刪百字)

(刁喇叭,我google了好一陣子,找不到容的官方網站,經維基中文找到的fan site,又只顧刊登容曾出現的電視、電影、廣告等資訊,連最新大碟的名字及Track list也是幾經辛苦才能夠在歌詞網內找到。樂迷?我樂你老年人!)

OK Computer是九十年代最為人稱頌的一張英倫唱片,也是Radiohead由一支相當好的英倫樂隊攀升至殿堂級樂隊的天梯。但,縱使是集萬千寵愛在一身,唱片聽起來的艱澀難懂、濃厚的自我意識與及矯揉造作的編曲結構,也是其令人感到乏味難耐的最大原因。固然樂隊在大碟中表現出的音樂實力無可致疑,其突破及創意亦是在九十年的Britpop浪潮中非常的難能可貴,但它卻違背了搖滾的中心要旨,它不能令我們一起歡呼,它沒有歌頌我們心中的一團叛逆怒火,它只是一班才情十足的音樂人把玩聲音的技術性作品……(下刪百字)

看?(當然,除了是為了舉例子,也是為了顯示自己胡扯的功力,我怎麼會不承認呢?我由始至級都是一個自大的人)兩篇都根本是一派胡言!但你只需要找到一個刺點,再把它無限放大的話,一切都可以說得像霧又像花,迷惑著昨晚喝多了的那些酒鬼。不是嗎?反正不主觀的樂評,還不如不寫。

唷!說起來,這兩張唱片我還沒有聽過咧!(令人驚異!我竟然錯過了OK Computer!其實我也聽過一、兩次,也正準備認真的再聽一次,對,像我這種人也可以把自己當作專家的。另一方面,如果你不希望胡扯得太過份,下筆前最好也先請聽一聽唱片……不過大家現在都習慣聽那些來歷不名的mp3吧?)

以上兩篇除了顯示出,優劣再明顯的唱片我們可以任意隨自己的心情稱讚或批評以外,也顯示出一種不需要具備過於「實在」的音樂知識,我們仍然是可以寫樂評的。

當然,我們還可以有其他寫法。

「有人認為John Lennon是搖滾史上最被忽略的一個音樂人,因為人們只記著他在披頭四年代與Paul McCartney共譜出改變搖滾歷史的嶄新一頁,忘卻了他在個人發展時期對搖滾樂的深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樣,Lou Reed亦然。我們都記著Lou ReedVelvet Underground時期,開拓了搖滾樂的全新面貌,對及後的Glam RockPunk RockNew Wave以致Heavy Metal各派別都帶有重要的啟發性影響,把搖滾樂的攻擊性帶到全新的境界。但是,我們亦似乎忘記了Lou Reed在個人發展的時期,同時亦將搖滾樂本質上的可能性推前了十多年,其前瞻性及啟發性不比那些自稱Progressive Rock的搖滾樂小。好,讓我們先忘記那一張重新定義了噪音美學的永遠Noise Rock經典Metal Machine Music(就是這裡了!一起笑吧!),談一談那張處處流露著如JazzHard Rock等等不同味道,盡顯Lou Reed譜寫旋律實力的Transformer大碟……(下冊千字)

對,這是用那些沒有人知道是甚麼的名詞去拋窒讀者的做法,而因為本人並非一個喜歡炫耀自己知識的人(「拿!」),我沒有做得過於極端,效果不太強烈(我還未有把樂理詞彙搬出來耶)。總而言之,如果你有著強烈慾望要去誇耀自己對音樂詞彙的認識,這個是一個最佳的寫法。不是很酷嗎?不過卻要小心付上代價,就是當你遇到自以為有見解的混球的時候,你文中的每一個字都會觸動他們的神經,你要準備迎接突如其來的挑戰。

其實還有其他寫法,但我累了,真的累了,你應該知道胡扯這一大篇垃圾原來也是要耗費精神的,因為你應該是一個有興趣寫樂評的人,而且已經寫過數十篇。如果你不是,只是一個有興趣讀樂評,或是變態至喜歡看別人說廢話,然後心裡暗中恥笑作者之硬膠,那麼我也只能無地至容地讓你恥笑至審判日的來臨。

我說我累了,但我還有最後兩種寫法要介紹一下。可以放心,我絕對不是一個會勉強自己的人,我比你認識的最懶的人還要懶,我接下來要介紹的兩種寫法是絲毫不費力的。真的,我是認真的,它們讓你可以亳不費勁地寫出一篇樂評。

「縱使千嬅不是最漂亮的女歌手,她的一舉手一投足散發出來的自然美,都是女樂迷們的最佳自我投射、男樂迷們的理想情人。但千嬅除了這一份天生而來的自然美,隨著歲月更陪養出一份無比的自信心。日漸成熟的唱功,配合著優質的制作,千嬅把最成熟的美感注入全新的大碟《電光幻影》之中。像《鍊金術》、《偷吻杜魯福》、《柳媚花嬌》等,都是千嬅成熟輝煌的唱功一次又一次的見證。而在《小城大事中,千嬅巧妙的聲線運用更把林夕詞作中的一份深情作了一次完美的演繹,誰說香港樂壇沒有天后?……(下刪百字)

看,有多容易,如果你選擇抄襲自己的寫作,更可免除了被人發律師信的機會。從幾何級數的角度去看,如果你是身懷了十數篇樂評的寫手,恭喜你,在你死前可以多寫數百萬篇。不過,如果你是新手的話,萬事起頭難,起初的數篇總是有點難度。不過為了你可以寫得順暢一點,我倒建議你在你的首數篇的樂評裡,多選擇一些不同類型的音樂(因為你總不可能將以上的那一篇換進EnyaAnnie Lennox),那麼你日寫樂評速度應該不下你做中學功課的速度了……甚麼?你做功課很慢的?幹嘛不去抄功課?簡便得多耶!(明白甚麼是可恥了沒?)

最後一種寫法,是我最喜歡的。

「《First Love – 宇多田光》

夢是一種主體經驗,是人在睡眠時產生想像的影像聲音思考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研究夢的科學學科稱作夢學oneirology)。做夢與快速動眼睡眠REM sleep)有關,那是發生在睡眠後期的一種淺睡狀態,其特色為快速的眼球水平運動、腦橋pons)的刺激、呼吸心跳速度加快、以及暫時性的肢體麻痺。夢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睡眠時期中,不過比較少見。在進入深度睡眠時發生的入睡狀態Hypnogigia)被認為和作夢有關。

夢是一種意象語言。這些意象從平常事物到超現實事物都有;事實上,夢常常對藝術等方面激發出靈感。夢的形式包括了令人不悅的惡夢以及可能伴隨著夢遺春夢

絕大部分的科學家相信所有人類都會作夢,並且在每次睡眠中都會有相同的頻率。因此,如果一個人覺得他們沒有作夢或者一個夜晚中只作了一個夢,這是因為他們關於那些夢的記憶已經消失了。這種「記憶抹除」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一個人是自然緩和地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經過慢波睡眠期而進入清醒狀態。如果一個人直接從快速動眼睡眠期中被叫醒的話(比如說被鬧鐘叫醒),他們就比較可能會記得那段快速動眼期所作的夢境(不過並非所有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的夢都會被記得,因為每個快速動眼期之間會插入慢波睡眠期,而那會導致前一個夢的記憶消失)。

宇多田光,First Love,就是給你一個夢。」

最是一種最前衛的寫法,藝術創作向來以最難以令人明白的擁有最濃烈的藝術性。當然,你只要意識到你所引用的那一篇文是公開來源的,那麼你應該是怎麼做也可以。我是一個保守的人,所以我起碼找來了一篇可以瞎扯到與First Love連上超微弱關系的文章,還劃蛇添足地補上一句。教我使用這種手法的人,還說用你家中的剪草機使用說明耶(真正大師!當然,家中有剪草機的人多數不是香港人了)。知名實驗音樂大師John Cage的大作4’33”舉世聞名,但他的Imaginary Landscape No. 4其實有著同樣的前瞻性,為人類美學帶來同樣的衝擊。這首曠世之作,是在表演台上放上十二部收音機,然後由二十四名樂師依照「樂譜」調校收音機的頻道及音量,歷時四分鐘,至於收音機當時收到的「音樂」是甚麼,則是絕對的無的放矢。只要有想像力,任何人都是藝術家。

包括你,其實也可以當個實驗樂評大師的。

怎麼樣了,我相信我已經解決了你每一個疑慮,寫樂評會被當作自大的混球,而且它沒有甚麼用處,但其好處是,你不用有優秀的文字功力,而且寫作方向、方法也是隨心所欲,怎麼幹都行。

一起來寫那些所謂樂評吧!

好!就是這樣!其實我告訴大家,我這篇文,根本連我自己都覺得是一篇垃圾,完完全全的不知所云(在我的角度來看,甚至連這個總結也太短了一點)!如果你看出了甚麼可取之處:大至,看出其中對文字寫作產生了一種顛覆性的偉大運用;小至,你感到這篇文的幽默感實在使你笑不攏嘴,不妨聯絡在下,我也想學會在一些「絕對垃圾」中找出有用的東西,這樣我錯手買下的垃圾唱片也可能突然珍貴起來。

無論如何,對,整篇文完全是垃圾。但這才是我對寫樂評的最佳例子,管自己寫出來的全是他媽的垃圾:有屁在腸子,怎麼不放?

我愛炸雞脾

你喜歡吃炸雞脾嗎?


對了,覺得這個句式很熟悉嗎?我想很多人會聯想起足球風雪中久保
嘉晴的那一句名句。「你喜歡足球嗎?」


不是的,其實我不是學久保嘉晴的。我學的是村上春樹。當年因為想知道更多有關那首可以被稱為日本地下國歌的Sukiyaki的事,我就不停在網上搜尋,最終看到了一篇村上春樹的散文,說的就是壽喜燒。「你喜歡吃壽喜燒火鍋嗎?」就是散文的第一句,我很喜歡那種直截了當地切入主題的手法,所以開始很喜歡問如「你喜歡Mr Children嗎?」的這種說話。(題外話,這篇散文收錄在《村上春樹收音機》內,有中譯本的,唔,有機會大家可以送我一本)


很利害嗎?又讓我說句真心話。其實,我想我時常使用這個句式,其實是村上春樹與久保嘉晴各佔一半吧!但說成是完全因為村上春樹的話,我可以感覺到自己肩上好像披上了一幅充滿文學氣息的狼皮,一種像霧又像花的自豪感悠然而生。決定了!「你喜歡看AV嗎?」我這句說話是來自村上春樹的!


炸雞脾嗎?以往的我或許會答「還好啦。」但現在,我不得不如實告訴你:「我很喜歡吃炸雞脾啊!」


想起了今個星期自己一次炸雞脾也沒有吃到,我心頭不禁燃起了一團真紅的怒火。


先說一說突然喜歡上炸雞脾的原因吧?雖然未必有人會有興趣。卻說我校的飯堂LG7的食物實在非常不行,像我這一種宿生,吃一年已經很夠了,再在捱不下去。現在我這個三年生每逢買飯走到餐牌前,口水都會不自禁流下來 — 我的腦袋已經對那些味精產生了反射反應,單看餐牌已經感到口渴了


你明白空著肚子看著餐版牌卻甚麼也不願吃的感受嗎?


不過,人之所以能夠建設一個如此複雜混亂的社會,就是因為人會變通,這應該是學校中很多人的做法:故意不吃午餐,等到下午茶時間才……你應該可以明白了吧?下午荼餐的東西也能夠弄得不好吃的話,那麼這LG7真的可以去吃新鮮狗屎好了。對了!就是這個!因為下午茶餐是用來當午餐之用,我當然不會計較點那一件當兩件價錢的炸雞脾。


但,你可不要以為你要炸雞脾就有炸雞脾,這種想法是天真的,是過份樂觀的,是非常不好的。因為,太多人會作出這種棄午餐取茶餐的做法,不要說炸雞脾,有時連豬扒、雞翼都會一時間被耕盡。對了,尤其是炸雞脾,可算是荼餐中最難買到的珍品。


不單單是物以罕為貴,LG7的炸雞脾也可不是蓋的,夠大件之餘,大部分時間雞肉也是非常鮮甜的,好運氣的話咬開雞皮後還會有熱辣辣的肉汁流出來,這種幸福是豉油雞脾永遠無法給予的。對了,置身於LG7這種飼料房能吃到這麼美味的炸雞脾,就像在扒房中找到一塊鮮肉,在男校中出現一位漂亮的老師一樣:不在其中的人認為你少見多怪,但切身處地的人無不替你高興。


所以每星期二及四、時間表容許我棄午餐取茶餐,我也很在意,到底我能否買到一只炸雞脾。


老實說,這一種只在意自己是否能夠吃到炸雞脾的生活,是天真的,是過份幼稚的,是非常不好的。我們是否應該更在自己的成績,再重新為自己的前途打算一下,再花點時間在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之上,而不是滿腦子在想著那一口雞肉呢?


人生比炸雞脾複雜很多。


無論如何,就讓我好好地渡過餘下這兩個多月的簡單、幼稚生活吧。以後或許連我自己,也再不容許自己只想著這代表著天真的炸雞脾了。


Say modern life is rubbish.

回想.宿舍

我還記得我在宿舍的最後一夜是怎麼樣過的。

那個時候,我宿舍內的大部分東西都已經送回家去,只剩下一些如洗髮精、沐浴露、電鬚刨等的生活用品,以及還是那個還未賣出的雪櫃。那一晚我要留宿的原因,是因為我第二天要為我那宿舍同房當伴郎,第二天的大清早便要由宿舍跟他一起去接新娘。如果我不留在宿舍的話,事情就會弄得有一點複雜,接新娘的地點也可說是個荒郊野外,不乘坐新娘子父親的便車的話,誰懂得如何到新娘的家?

那一夜,我們很早便關了燈,兩個各自人躺在自己的床上。

我們好像沒有談起有關婚姻生活的事。其實自從他告訴我結婚以後,我們一直談起的都是有關中式婚禮的事,倒沒有認真談過有關婚姻生活的甚麼。畢竟,即使是他,年紀也還是十分輕,這些年齡的人誰也不會想到婚姻生活是如何地令人煩惱的。對了,倒是在接新娘的那朝早,新娘子列了一張備忘清單,托她父親交給同房,還準備了梳子及噴髮膠 他朝早正為沒有這些用品而心煩。那時候我主動說了一句:「她會是一個很好的妻子,她很細心。」我還記得我同房當時的笑容。

沒有談有關婚姻的事,我們談起的倒是有關學校以及前途的問題。畢竟,這一晚也是我最後一晚留宿,我有心與無意之間,說起了,不知怎麼的,我好像對這間房沒有太大的懷念。我記得我說,我倒是非常懷念宿舍的生活,就像與一大班朋友住在一起那樣,感覺很自由。不過,不知道為甚麼,好像已經不憧得依依不捨了。

那種生活是值得懷念的。就在大家都各自搬回家以後,看到淫泰的網誌,我也不禁灑然一笑,怎麼我那些廢話變了妙論起來?對,即使是最後一夜,我在凌晨五時睡醒去洗澡時,也可以發現很多人也是未曾入睡的,我仍然可以找到那個表面迷糊但內裡還是精神奕奕的淫泰,胡亂談了一些完全沒有內容及邏輯的哲理性對話,以及強迫他替我把雪櫃賣出去……雖然他沒有就範。

這種生活的確值得懷念,尤其當你想起,過了這三年大學生活以後,你根本再沒有機會可以過著這些醉生但絕不夢死的生活。生活過得迷糊但高興,雖然看似十分糜爛,但那一種自由空間正是一個人要思考所需要的。我可以為著功課,不吃飯不睡覺通宵達旦,沒有人會理會,因為知道的人都與你一樣過著同樣的生活,他們不會干涉你的選擇。我也可以因為感到沉悶對著電腦不明所以地呆坐到朝早,沒有人會為你生活的蒼白說半句話,因為大家同樣的頹廢。

而且,只有在這一種自由的空間,我才感覺到可以抽離,可以思考一些不著邊際與我無關的事,才可以經常口若懸河地不停說話,寫著一篇又一篇爛文字,然後自得其樂的放到網誌上。我不知道事情的先後次序,但我現在感到非常煩擾。我不是說我覺得煩擾是因為身邊的人,但我感覺到我現在已經失去了自由的空間,我的腦袋在沒有空間的地方已經運作不了,我好像只要有一點雜聲已經感覺到煩躁。是因為已經習慣了那過多了一點的個人空間,還是我已經再不懂在別人的干擾下思考?。

中學時,中文老師曾經說過,沒有住過宿舍,你就不曾真正享受過大學生活。雖然我不清潔她指的是甚麼。但我想,只有那住在大學宿舍裡,我才有著比較多的思考空間。

香港,實在是一個太擠迫的地方了。

Copyright 林記 ever and forever

Feel free to distribute with the following copyright message attached:

Writtien by YH Lam. Original Posted at www.yickhong.blogspot.com

wibiya wi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