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看書,昨晚又拿起了由台灣「音速青春」站長陳德政所寫的散文集《給所有明天的聚會》(按:文誤,應為《給所有明日的聚會》,謝留言指正)。
書名來自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香蕉」大碟中的一首歌,“All Tomorrow's Parties”。雖說The Velvet音樂中的學院及實驗味道是來自John Cale,Lou Reed帶來的是地道的紐約巿井氣味,但其實Lou Reed也是非常有學養的搖滾樂手。他擁有文學士學位,在他擔任電台主持時大播爵士學,也很喜愛讀書並經常把文學引用在他的作品之中。像大碟中的另一首大談性虐的作品Venus In Furs,便是借用自奧地利作家Leopold von Sacher-Masoch的小說名(歌詞亦提及主角的名字Severin)。
不過,All Tomorrow's Parties卻是由Lou Reed先行,再被其他的創作引用。Cyberpunk巨擘William Gibson便用了這首歌名在他的「大橋三步曲」的最後一部作品之上。(大橋所指的就是連接三藩巿及奧克蘭的海灣大橋)所謂Cyberpunk類型小說,故事環繞的是"high-tect and low-life",「高科技與無道」,當中的無道跟VU那些歌詞充滿毒品、賣淫、性虐、變性的歌詞實在太匹配了吧?
另外借用All Tomorrow's Parties的歌名的就是一個在英國的音樂節。這一個音樂節的目的,就是要走小眾路線。相比起雷丁或Glastonbury那樣大型、大量贊助、越趨主流,All Tomorrow's Parties保持小型的場地,而樂手也沒有甚麼優待,居住的地方跟樂迷沒有兩樣。而這一個音樂節,近年更開始在世界各地舉行一些音樂節的姊妹活動。而這些活動的名稱”I’ll Be Your Mirror",就是「香蕉」大碟內的另一作品,而它更是All Tomorrow's Parties的Single B-side。
更少人知道的,就是由香港導演余力為執導的2003年作品《明日天涯》,其英文名稱也是All Tomorrow's Parties。是巧合?不見得。余導演在訪問中說明是這個名字是借用The Velvet Undeground的歌,他的前一部作品,有影帝梁家輝演出的《天上人間》,英文名稱是Love Will Tear Us Apart,則是借用了Joy Division的歌名。而兩部電影也是先有英文名,再取一個有意思的中文名稱。提起余力為,作為導演大家可能沒有甚麼印象,作為攝影師這個名字可能更容易令熟悉本地電影的他記起……他在正是《桃姐》的攝影師。
越拉越遠,其實我想說的,是在看著這本書,翻著翻著,越發不習慣。那個時候,看到作者在大談自己的青蒽歲月,說的是Oasis、Spice Girls?好歹也應該是The Clash、Joy Division之類吧?當真是歲月如歌,唱到中段還不自知,跟自己年紀差不多的,都已經到了那一個有事業、講回憶的年紀。
老了。
2 comments:
i got that book too!
but i think that's called "明日“, not "明天".
just fyi.
Yes, you are right. my bad... hahaha. Will correct it soon. Thanks for reading and the comment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