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8, 2010

Queen、Maradona、Falkland



提起Queen,這一張在Wiki的照片其實挺有趣。攝於1981阿根廷(Queen拉丁美洲Tour期間。Queen是首支國際知名樂隊到南美進行Tour),由左至右是Brian May、Freddie Mercury、Diego Maradon(即球王馬勒當拿)、Roger Taylor、John Deacon。英國樂隊主音的Freddie穿上一件阿根廷國家隊球衣(事實上Freddie是印度移民,有說首指他是第一個亞洲人流行巨星),阿根廷球王馬勒當拿則身穿一件英國國旗Tee。

看起來兩個國家似乎很和洽。

不過,翌年,英國與阿根廷便因福克蘭群島主權交惡,更爆發了福克蘭群島戰役,歷時兩個月左右。最終英國戰勝了阿根廷,亦對兩國當時的政權的命運產了重大影響。

4年後,兩個國家的戰爭由福克蘭群島,改到86年墨西哥世界杯的八強賽場上。這個在1981身穿英國國旗衣服的馬勒當拿,一手、一腳,在一場賽事中射進兩個世界杯史上最有名的進球(上帝之手以及突破六名英格蘭守衛的世紀入球)。在兩國關係異常緊張、民族情緒非常澎湃的情況下,替阿根廷扳回顏面,打敗英格蘭,使當時的英國人氣得生蝦咁跳(輸俾最憎果個已經慘,仲要俾人老屈一球、再屈一球機,唔激死就有鬼)。

馬勒當拿不單單是在球場上把英格蘭打包回國,他這兩個罕見的進球,還替自己的國家吐回一口烏氣,替自己的民族拾回了顏面,也許這才是美斯最難超越他的一環吧。

It's a kinda magic - Queen




一句到尾,就是借用大家對Queen的喜愛,對Freddie Mercury的懷念,他給你音樂、表演以及回憶,你給他鈔票,各取所需大家高興,也不用板起臉孔來談甚麼大道理。

Queen,就是這個名字也夠響音吧。Queen不是那種廣受樂評喜愛的樂隊,但肯定是其中一隊最受樂迷歡迎最的樂隊,商業上比很多所謂偉大的搖滾樂隊更成功。Queen完全代表了搖滾樂最討人歡心的一面:「好聽」的音樂、充滿娛樂性的現場演出、魅力攝人的frontman……總知就是不論甚麼口味也會認為Queen是「好正」的便對了。

觀眾以年近四十或以上的外國人為主,這也是可以預期的吧?畢竟普遍香港人對Queen的印象也只停留於We are the champions及We will rock you這兩首不停被引用的作品之上。

連Bohemian Rhapsody也不認識的人,怎麼會為了看一場山寨show付上高昂的費用(票價跟Deep Purple相約)?

相反,We Will Rock You(WWRY) musical則有不少對Queen不甚認識的人入場。我記得離場時有港女在談論中文字幕的「嘉嘉小孩」,語氣似是對此有點不明所以。為可Ga Ga Kids會叫Ga Ga Kids,就等如為何Lady Ga Ga會叫做Lady Ga Ga,當然是因為Queen的一首Radio Ga Ga喇。

看WWRY是,Radio Ga Ga是繼在Inneundo後的第二首(升幕後的第一首),一來觀眾中混雜了很多對Queen不認識的人,二來熱身時間也不夠;這一場扮野show中,則是在"Freddie"掀動觀眾站立後才演出,加上觀眾都是來尋找Queen的回憶,大家都自動自覺一起在Chorus招牌擊掌。

總之,對我們這些年少(!)的一代,花幾舊水去扮睇Queen Show,總也算是開心了一晚。(其實,喂,Queen仍然未解散的!現在是Queen + Paul Rogers,另外John Deacon在Freddie過身之後已經從音樂界退休,拒絕延續沒有Freddie的Queen,他只參與了Freddie Mercury Tribute Concert、以及懷念freddie的No one buy you(only the good die young)的錄音及video拍攝工作)

Monday, April 12, 2010

Everything It's you

我也不知道有多久沒有聽過Mr.Children了。

實話實說,我有一種很厭惡的感覺。可能我從來沒有投入任何其他樂隊/音樂人的「樂」迷圈子,所以Mr.Children是一個很特別的例子,我是會在那些「迷」的 圈子之中看留言對話的。另一方面,在我年輕時,Mr.Children的音樂已經不是單單是「好聽」、「正」,而是真正能夠打動得到我(日語!)的音樂,那就使我別有感受。

我很討厭他們變得了無創意卻仍然被人模拜。一下子,我發現他們的樂迷其實很多也只不過是不理好醜照單全收的狂熱者,我很討厭這種盲目的所謂狂熱,英語叫甚麼Fanaticism。所以不單單新的歌不聽,舊的我也開始抗拒了起來。

我一直很深信一件事。你很喜歡一個人,你便會為他的好而高興,為他的不好感到不高興。如果一個你喜歡的樂手開始進入創作的瓶頸,你仍然瘋狂大叫甚麼神作,這種所謂喜歡也是馬虎得可以。大佬,你個仔係本功課薄到畫龜你都會鬧佢啦,下話?哦,你都未必會認真理佢係功課薄上面寫咩,咁就係另一件事。

昨天沒有特別想聽的歌或唱片,所以shuffle播歌。以往shuffle時,基本上是Mr.Children的歌我也會Skip。昨天,Everything It's you,突然我沒有。

這首歌提醒了我,Mr.Children也曾經有過那種自我。他們曾經不是重覆一些任誰都懂得說的陳腔濫調,弄些東西來賣,他們曾經努力地在音樂中表達自我,曾經把自我情感注入在作品裡的。

結他Solo最後的vibrato,是那麼的力歇聲嘶。



P.S. 找不到PV,只有這個假現場。除了結他SOLO外也不closeup樂器手三人眾了,因為是在打假球的,播帶的,只有唱的是現場,所長solo其實也是錄音室版本

Sunday, April 11, 2010

Say it loud - I play bass and I'm proud pt.3

Even I play like shit.

有一種很外語的講法:「看到他(很麼高超),我就不再想彈Bass了。」當然,這只是一種比喻,說的人不見得真的一看便不再彈Bass。

不過,的確有不少人會覺得自己怎麼彈也不及他人彈得好而感到氣餒吧?有時可能是大師級的(感到有生之年也不會及得上他們),有時可能只是一個比自己還學小了兩年的「師弟」。

那就那種所謂的挫敗感。

當然大師級跟師弟帶來的那種挫敗感是不同的,一種是慢性的放棄,另一種是急性的羞慚。

後面一種我不知道了,前面一種我都現在也沒有遇到。

如果你問我,會不會認為自己終有一天會彈練到大師級的一半功力,我會答你我不認為我可以。但問題是在於,我練不到大師級的一半功力,為何我要感到挫敗?

我們很清楚明白自己的限制,可能是天份所限,可能是練習的時間所限,這是肯定有關的。另一方面,看到大師級的演出,就是我知道我永遠無法練到那個水平,那又如何?對自己受到的限制感到不公平而氣餒嗎?這不會吧?大家都不是小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不公平本來就已經有一定了解吧?

每次看大師級演出,倒是讓我有一種很想試一試,嘗試追趕的感覺。我想,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鼓舞吧?

以下就是一些令我很想練的大師級片段。 :)















Copyright 林記 ever and forever

Feel free to distribute with the following copyright message attached:

Writtien by YH Lam. Original Posted at www.yickhong.blogspot.com

wibiya widget